妊娠期合并卵巢腫瘤在臨床較為多見,危害性較非孕期大,可能對母嬰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早期診斷、對癥治療對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我院選擇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7例妊娠合關卵巢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并分析其診斷及治療方法,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7例妊娠合并卵巢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4.2±1.5)歲;其中初產婦25例,經產婦12例;患者發生在單側31例,雙側6例;患者腫瘤直徑為3.1cm~9.8cm,平均直徑為(5.6±2.3)cm;患者中有3例為卵巢瘤樣病,其他患者均為卵巢腫物,其中5例發生卵巢腫物蒂扭轉,發現時間為12~35周。
1.2 方法。
1.2.1 診斷方法。37例患者中,33例患者經手術病理檢查,4例患者診斷為黃體囊腫,未經手術治療。卵巢畸胎瘤31例,妊娠黃體3例,卵巢泡膜細胞瘤2例,卵巢漿液性囊腺腫1例。患者中經孕前超聲波及盆腔核碎檢查明確診斷4例,產前4~5個月時,經常規超聲波檢查發現7例,發生卵巢腫物蒂扭轉急腹癥后,經超聲波診斷確診5例,剖宮產手術首次發現20例,1例為產后第2天發現并確診。
16例患者術前檢查發現,其中5例血清CA125輕度增高,4例為妊娠8~12周時合并黃體囊腫,2例妊娠9周合并畸胎腫瘤,5例為妊娠24周合并畸胎瘤蒂扭轉。16例患者中2例合并畸胎瘤患者血清CA199經檢測發現,其數值明顯升高。
1.2.2 處理方法。20例剖宮產首次發現卵巢腫瘤患者中,全部剖宮產后行卵巢腫物剝除術。3例患者腹痛較輕,行B超引導下穿刺術后腹痛消失,經B超監測下,其附件區包塊縮小且消失,妊娠至足月;5例患者因腹痛持續加重,行急診手術治療,根據卵巢是否壞死,2例患者行患側附件切除術,3例患者行腫物剝除術,術后給予天然孕激素或行保胎治療。
37例患者中,2例妊娠9周發現卵巢畸胎瘤后,要求人工流產行卵巢腫物剝除術,其余患者維持至妊娠足月。其中9例為自然分娩,26例行剖宮產,其中20例剖宮產術時發現卵巢腫瘤。孕前已知卵巢腫物患者9例,妊娠足月要求剖宮產同時行腫物剝除術;孕周大于9周為7例,除2例9周發現卵巢畸胎瘤行人工流產并行腫物剝除術外,1例因蒂扭轉腹痛嚴重行急診手術,至妊娠足月后,行剖宮產,3例腹痛較輕,行囊腫穿刺術后,腹痛緩解,經B超檢測發現囊腫消失,妊娠足月后1例自然分娩,其他2例患者孕期經嚴密監測,足月后行剖宮產同時行腫物剝除術。
2 結果
除2例患者要求人工流產行卵巢腫物剝除術,其余患者維持至妊娠足月,行剖宮產或自然分娩,新生兒均存活。
3 討論
妊娠合并卵巢腫瘤發生率約為0.08%~0.09%,早期常規檢查是較為有效的檢查妊娠合并卵巢腫瘤的方法。血清CA125是胚胎發育過程中體腔上皮一種大分子糖蛋白,是上皮性卵巢癌最敏感的標記物,但目前CA125增高在孕期對于卵巢腫瘤的臨床鑒別意義尚不明確,本組中有5例患者發現輕度增高;血清CA199是一種低聚糖類抗原,來源于人體結腸惡性腫瘤細胞株,存在于胎兒胃腸和胰腺上皮,在成人胰、肝、肺的濃度則較低,由于其為許多黏膜細胞的組成成分,可作為消化道腫瘤的標記物,本組研究發現,當患者血清CA199升高時,其與患者年齡、腫瘤是否單雙側無關,但與腫瘤大小有關。
妊娠合并卵巢腫瘤在處理原則上以手術為宜,輔以化學治療,手術方式視腫瘤情況、妊娠后果及患者有無日后生育要求而定。如患者要求繼續妊娠,可行附件切除,原則上孕期盡量不使用化療藥,可于產生行系統化療,或剖宮產術后行根治性手術,術后為輔以化療。行切除術時,為保留生育能力,可保留患者妊娠子宮及對側附件。
總之,妊娠合并卵巢腫瘤采用的正確治療方法為在保證母嬰安全的前提下,盡量不影響妊娠結局。診斷或考慮為卵巢惡性腫瘤,應盡早手術及終止妊娠。
參考文獻
[1] 周蓮娥,王香平.妊娠合并卵巢腫瘤的診治[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1.06(32):414-415
[2] 武秀芳,張小翠.妊娠合并卵巢腫瘤52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77-178
[3] 陳麗花.妊娠合并卵巢腫瘤臨床診治96例[J].陜西醫學雜志.2009,04(3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