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亞健康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和工作環境條件的改善以及醫療保健工作的全面普及,亞健康問題逐漸受到關注。亞健康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中間的一種狀態,無明顯疾病特征,或有病癥感覺而無臨床檢查證據,但已有潛在發病傾向的信息,處于一種機體結構退化和生理功能減退的低質與心理失衡狀態,并伴隨一系列如:易疲勞、食欲差、失眠、健忘、情緒不穩定等癥狀,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等稱謂。[1]目前西醫學雖然缺乏診斷標準及有效調治,但中醫辨證在此方面卻取得了很大進展。
2 中醫經典中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義
《黃帝內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2]開創了中醫對這一領域的獨特認識和精辟見解。《丹溪心法》中也有記載“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3]均反映出古人在很早就意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3 “未病”有以下三層含義
一是“未病”為“無病”即機體尚未產生病理信息,也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狀態,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防;二是“未病”為病而發或病而未顯,即健康到疾病發生的中間狀態,“治未病”就是防微杜漸;三是“未病”可以理解為已病而未傳變,“治未病”就是已病防變。
3.1 中醫講“治未病”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未病先防”。使機體陰陽時時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人體就無病、就安康。這是中醫養生保健的重要內容。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也不會不走向衰亡,但延年益壽并非夢想,關鍵在于養生有道。養生保健的原則就是順應自然,保持身體內外環境的平衡。精神狀態是衡量一個人健康狀況的首要標準。《黃帝內經》很注重精神情志異常變化對健康的危害,指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怒則氣上,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2],情志活動的失常可以影響五臟功能,導致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因此“志意和則精神專注,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4],這就說明了保持良好的心態對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中醫始終把精神心理調治作為防病健身,治療疾病的第一步。
3.2 飲食調理。中醫認為,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之氣血、津液、精血均來源于脾胃的生化。飲食合理則不病或病輕;反之則多病或病重。羅天益在《衛生寶鑒》中就提醒大家“飲食無務于多,貴在能節,所以保沖和而遂頤養也,若貪多務飽,飫塞難消,徒積暗傷,以召疾患”[6]。所以飲食要以適量為宜,不可饑飽不均,否則易傷脾胃導致疾病發生。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調節飲食品種,不可飲食偏嗜,使人體能夠全面獲取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因此,中醫養生要以食為本,食在藥先。食物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食物、藥物均有四性五味,藥食同源,一般食養為先。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專設食療篇:“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7]。也就是說高明的醫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憂愁,所以調攝飲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壽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術。
3.3 強身健體。運則立,動則健,機體正氣的強弱,血液循環狀況的良否,新陳代謝質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恢復的快慢等均是運動產物的不斷積累。若長期不勞動,也不運動,易使人體氣血不暢,脾胃功能減弱,出現食少乏力、精神不振,或發胖臃腫,動則心悸,氣喘汗出等。防疾病的發生。“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經常運動形體,則精氣流行,惡無由生。華佗的五禽戲,孫思邈的導引術和現代的各種健身方法無不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和應用。另外,孫思邈在《養性序》中曰“不欲甚勞,不欲甚逸”、“體欲常勞,勞而勿極”[5],就是提醒人們避免經常進行一些超時間、超體力、超規律、超能力的活動,以免耗陰傷氣從而影響健康,強調有規律的生活和作息,勞逸結合使活動有益于身心。“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2]。
此外,臨床報道的亞健康用中醫干預措施還有五音療法、刮痧、走罐及導引等,其形式多樣、療效顯著。綜上所述,中醫“治未病”思想對亞健康狀態的干預措施可謂得天獨厚,潛力無窮。探討亞健康狀態的中醫證候治療規律已被列入“中醫現代化科技發展重大技術和關鍵問題”之一。21世紀是預防醫學的世紀,我們可以預見中醫“治未病”思想無疑會成為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其在亞健康狀態的研究領域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宋為民,羅金才.未病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2] 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30
[3] 陳麗芬,朱一飛,鄭延年.醫文精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4] 程士德.內經講義.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66,175
[5] 華明義,金維良.古今中醫養生精要.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26,36
[6] 裘沛然.中醫歷代各家學說.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16
[7] 陳大舜.中醫各家學說.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