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因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深受患者歡迎,已成為膽囊良性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膽囊炎急性發作時,炎性充血水腫明顯,粘連較重,給手術操作帶來一定難度,曾被列為LC的禁忌證。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術者經驗的積累,LC己經成為急性膽囊炎的常規術式。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對12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施行了LC,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診斷標準:右上腹疼痛,壓痛或伴反跳痛、肌緊張,白細胞升高或中性粒細胞升高,B超提示膽囊有炎癥性改變,膽囊腫大,膽囊壁增厚8~10mm,膽囊腔內有結石聲影。本組所有病例均符合該診斷標準。術前常規行CT檢查,CT檢查未見膽總管結石,并排除胰腺炎。術后病理檢查證實有膽囊急性炎性改變。本組120例病例男性56例、女性64例。年齡18~74歲,平均45歲。發病時間7h~12d,其中6d 9例,平均2.4d。腹部手術史8例,本組均無黃疸。8例血清淀粉酶升高(220~480U/L),103例患者血白細胞超過正常范圍(12.0~14.9)×109/L,中性粒細胞占0.72~0.91,72例患者谷丙轉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輕度增高。
1.2 手術方法。所有病例均用靜脈復合麻醉加吸入麻醉,常規閉合建立人工氣腹,病人頭側抬高10~20°,身體右側抬高15°,壓力10~12mmHg,4孔入腹探查,根據膽囊及周圍的病理改變,施行LC。鈍性和電凝結合分離膽囊周圍粘連,順逆行切除或大部分切除膽囊,常規夾閉膽囊管和膽囊動脈,Winslow孔常規放置腹腔引流管。
2 治療結果
本組病人入院后根據發病時間、癥狀、體征、一般情況、肝功能、血常規、B超檢查結果選擇急診LC術,疾病發作當天手術47例,2~3天手術59例,4~6天手術13例,8~10天手術1例,其中疾病發作時間超過3天,膽囊及三角區炎癥反應嚴重,解剖關系不清,中轉開腹16例,放置腹腔引流104例。手術時間最短30min,最長2h;引流時間1~3d,全組并發切口感染6例,無其他嚴重并發癥,平均住院時間7d,全部病人均痊愈出院,病理診斷一致的118例。
3 討論
3.1 統計結果顯示,只要病人全身狀況允許并且術者掌握正確的操作技術,任何情況下的急性膽囊炎都適合嘗試LC,腹部手術史、影像學資料、病程時間僅能在手術難易程度上提供初步的估計,但不能作為是否施行LC的指征。LC是否能成功取決于膽囊包裹粘連的程度及膽囊三角的炎癥水腫情況,而這兩方面資料只有在術中才能獲得,當然手術醫生的經驗及技術水平也是關鍵性因素。Calot三角解剖結構清楚,常規行LC容易成功;72h內發病的患者,膽囊壁充血、水腫而增厚,囊腔內壓力增高,膽囊壁與周圍組織的粘連多為疏松粘連,容易剝離,只要Calot三角解剖結構清楚,LC也能順利完成;當發病超過72h時,Calot三角炎性致密粘連,解剖不清,組織增厚,宜選擇膽囊大部切除,手術直視下取出結石,在腔內看清膽囊黏膜和膽囊管開口,若能在黏膜下從頸部開始向膽總管方向,從炎性增厚的組織中游離出膽囊管適當長度,LC也能完成。反之,則應中轉開腹手術。從本組治療結果看,發病48h內,LC容易成功;發病48h后,手術難度大,雖有一些病例也能完成LC,但中轉開腹率高。由于老年人因動脈血管硬化等因素,結石性急性膽囊炎一旦發作,易發生膽囊壞疽、穿孔及嚴重化膿性感染。因而對于患結石性急性膽囊炎的老年患者,除全身條件極差不能耐受手術者外,宜爭取在發病48h內施行LC手術。
3.2 掌握中轉開腹的時機任何一種手術方法都是以減少病人的痛苦、提高療效、減少并發癥為原則。對于膽囊明顯壞疽、穿孔或膽囊管無法分離,膽囊動脈出血無法控制等情況,切勿片面追求LC成功率而勉強鏡下操作,應果斷中轉開腹手術。要認識到中轉開腹是確保病人安全、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的重要舉措。而不是LC手術失敗才中轉開腹。我們認為,下列情況:膽囊三角致密粘連,解剖關系混亂,造成分離困難時。難以控制的大出血和嚴重的膽囊床滲血。膽囊與周圍廣泛粘連,松解后發現或懷疑腸管等臟器損傷。術中發現或可疑有膽總管、肝總管損傷。無法確認的異常解剖關系。發現或可疑腫瘤或者其它疾病需要手術及時處理。本組16例中轉開腹,雖然病人一時難以接受。但避免了嚴重并發癥的發生,術后均恢復滿意。
參考文獻
[1] 焦蘭農,姚建根.急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21例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9(19):112-113
[2] 孔憲炳,羅放,等.急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危險因素探討[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4,29(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