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綜合征。若血糖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引起多種并發癥,導致身體殘疾或過早死亡。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糖尿病患病率明顯升高。現代綜合治療糖尿病的措施中,健康教育已成為綜合治療糖尿病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1],它已被國際糖尿病聯盟列入糖尿病現代治療的5個要點之一[2]。因此重視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強對其生活方式的干預及血糖的自我監測,對控制糖尿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3]。臨床上我們制定了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計劃并予以實施,以達到對糖尿病的早期預防、早期診治、阻止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及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
2008年1-12月我院收治糖尿病患者60例,年齡38-80歲,平均65.2歲,病程3個月—20年。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30例,高中以上30例。教育時間3—5周。
2 結果
通過實施健康教育計劃的糖尿病患者,防病意識明顯提高,對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掌握增加,多數病人懂得低血糖的癥狀和處理,血糖明顯下降,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接受健康教育后的60例糖尿病患者血糖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無一例新增并發癥發生,總體病情的發展得到很好的控制。
3 健康教育方法
3.1 健康教育形式。針對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方式[4]。臨床上我們采用以下三種方式:①個別指導:醫護人員根據糖尿病患者具體情況,定期對患者進行適時的指導。如飲食指導、運動情況、藥物用法及血糖的監測。②集中教育:組織患者集中進行治療經驗交流,并通過幻燈片、播放錄像、開展知識講座等方式集中進行有關健康知識教育。③宣傳教育:通過健康教育宣傳單,發放糖尿病知識宣傳小冊等,指導患者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知識。
3.2 健康教育內容。
3.2.1 糖尿病的基礎知識。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疾病群,是伴隨因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其主要是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自身因素、精神因素導致自身免疫功能障礙造成的。糖尿病的臨床表現是以代謝紊亂癥候群即“三多一少”(多尿、多飲、多食和體重減輕)為主。診斷標準:①有糖尿病癥狀并且隨意血糖≥11.1mmol/L。②空腹血糖≥7.0mmol/L。③葡萄糖耐量檢查2小時血≥11.1mmol/L。符合上述標準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復診時仍符合三條標準之一者為糖尿病患者。
3.2.2 心理指導。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具有病程長、并發癥多、易反復等特點,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行為。從而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醫護人員可通過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讓病人了解糖尿病,認識糖尿病,從而積極配合治療。
3.2.3 糖尿病的飲食治療。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措施,貫穿治療的始終。糖尿病病人因胰島素的分泌出現相對或絕對不足,如果象正常人一樣隨意進食,就會出現血糖增高和尿糖。長期下去,會引起因血糖增高而導致的糖尿病并發癥如神經損害,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以及腎功能損害等。臨床上我們教育患者控制飲食的攝入,具體每日熱量的計算:按患者的性別、年齡、身高查表或計算理想體重,然后參照理想體重和每日體力活動量計算每日所需的熱量。食物種類原則上與正常人膳食相同,除少食單糖、甜食及油膩外,無特殊禁忌。但應注意增加維生素的攝入,有高血壓病人應限制食鹽的量,妊娠、高脂血癥及有神經病變者應戒煙,控酒。血糖控制較好者可指導其在兩餐之間或睡前適量進食水果。
3.2.4 糖尿病的運動治療。糖尿病患者應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合理運動。根據患者的年齡、體力、病情及有無并發癥,進行長期有規律的體育鍛煉。體育鍛煉方式包括步行、慢跑、騎自行車、健身操、太極拳、游泳及家務勞動等需氧活動。運動可改善糖尿病人胰島素抵抗,促進葡萄糖利用,增強體質,增強抵抗力,從而降低血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護士應幫助患者掌握體育鍛煉的具體方法和注意事項,運動強度應從輕到重,循序漸進,以不引起不適為宜,并注意不在胰島素作用高峰時運動,一般選擇在飯后一小時左右較為合適,不可在注射胰島素后或空腹進行,以免發生低血糖。
3.2.5 糖尿病的藥物治療。
3.2.5.1 口服降糖藥物。教育病人按時按劑量服藥,不可隨意增量或減量。觀察藥物不良反應:磺脲類藥物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反應,特別是肝、腎功能不全和老年病人,其他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偶有藥物過敏如白細胞減少、貧血、皮膚瘙癢和皮疹。雙胍類藥物常見不良反應為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口干苦、金屬味、腹瀉等,偶有過敏反應。因雙胍類藥物促進無氧糖酵解,產生乳酸,在肝、腎功能不全、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可誘發乳酸性酸中毒。
3.2.5.2 胰島素治療。觀察和預防胰島素不良反應:內容有:①低血糖反應:與胰島素使用劑量過大、飲食失調或運動過量有關,多見于1型糖尿病病人。表現為頭昏、心悸、多汗、饑餓甚至昏迷。對低血糖反應者,及時檢測血糖,根據病情進食糖類食物如糖果、餅干、含糖飲料等或靜脈推注50%葡萄糖20~30ml。確保胰島素的有效使用劑量和時間、定時定量進食及適量運動是預防低血糖反應的關鍵,包括胰島貯存溫度不可<2℃或>30℃,避免劇烈晃動;使用時注意注射器與胰島濃度含量匹配,保證準確的劑量;普通胰島素于飯前1/2小時皮下注射,魚精蛋白鋅胰島素在早餐前lh皮下注射;長、短效胰島素混合使用時,應先抽短效胰島素,再抽長效胰島素,然后混勻,不可反向操作,以免將長效胰島素混入短效內,影響其速效性。病人應學會按規定的時間和量進餐并合理安排每日的運動時間和運動量,若就餐時間推遲,可先食些餅干。②胰島素過敏:主要表現為注射局部瘙癢、蕁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見。罕見血清病、過敏性休克等嚴重過敏反應。③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縮或增生,可致胰島素吸收不良,但臨床少見。停止該部位注射后多可緩慢恢復。經常更換注射部位,避免二周內在同一部位注射兩次,可防止注射部位組織萎縮或增生。
3.2.6 預防并發癥的指導。糖尿病病人應定期進行全身體檢,特別是對眼、肝腎功能、血脂、血壓等的檢查。注意保持身體清潔,避免損傷,囑患者經常用清水擦洗身體,特別注意保持口腔、會陰、足部的清潔,皮膚出現瘙癢時盡量少抓以免抓破。修剪趾甲略呈弧形,與腳趾等緣。穿寬松柔軟透氣好的衣服、合腳舒適的鞋襪,不要過緊。動態觀察足部皮膚顏色、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檢查有無水腫、皮損、腳病以及足背血管搏動、足部皮膚感覺等情況。有表皮破潰時及時處理。使用熱水袋時水溫不宜超過50℃,以免燙傷。如出現心慌、出汗、惡心嘔吐以及有明顯的饑餓感等低血糖情況,應立即喝糖水和進食,防治低血糖的發生。由于各種原因停用降糖藥物或飲食過量誘發酮癥酸中毒,出現疲倦、食欲不振甚至昏迷,應立即進行救治。
3.2.7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監測。自我監測可使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的用藥水平和控制水平,若沒有自我監測,那么之前的所有治療都是盲目的,沒有對比性。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定期進行血糖監測,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出院時可購買一臺血糖儀,這樣就可以隨時隨地監測血糖,便于調整用藥及更好的控制飲食,避免高血糖發生,繼而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通常一天可測5次血糖:1次空腹血糖,3次餐后兩小時血糖,1次睡前血糖。如為剛確診的患者、服用易引起低血糖的口服降糖藥時或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應該增加監測次數。
4 體會
現階段患者醫學知識普遍缺乏,對其患病情況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能主動積極行之有效的配合治療,使疾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在患病人群中,患病時間越長,文化水平越高,其對疾病的認識愈高。然而有些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缺乏知識,很容易受到電視及報紙等一些媒體的誤導。不少患者存在“飲食吃得越少對患者越有利”、“少吃一頓可以不吃藥”、“應用胰島素就不需要控制食物”等錯誤認識[5]。沈清華等[6]所做的調查表明,糖尿病患者在干預前不遵醫行為達30%~60%。其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低已成為影響糖尿病患者致殘及死亡的重要因素。因而開展健康教育,激發人們積極參與健康維護與促進,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有效控制血糖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健康教育的實施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護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交流溝通技巧直接影響健康教育的效果,只有知識廣博,善于溝通的護士才能讓患者產生信任感,患者才會樂于接受護士提供的保健信息。因此護士應運用溝通的技巧、全面評價患者的教育效果,樹立現代護理觀,加強對社會、對護理事業的責任感,以保證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因而應加強臨床護士疾病知識再教育和健康教育技能的訓練。
糖尿病健康教育改變了以往重治療輕監測和預防的傳統治療模式,使糖尿病患者順從性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糖尿病病情,使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得到有效預防或延緩發生,從而降低醫療費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使有限的衛生資源得到合理運用。對醫院和門診來說,健康教育為醫院創造了社會和經濟效益,提高了社會知名度和社會信任度[8]。
參考文獻
[1] 范麗岡,潘長玉,田慧,等.全程糖尿病教育模式的建立與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4):251
[2] 葉任高,陸再英,主編.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9
[3] 岳清彩,李海風.影響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6,10(13):3511-3512
[4] 沈清華,袁艷玲,孟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干預的效果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2(4):9-11
[5] 吳素琴,陳云芬.糖尿病患者膳食治療回訪及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2(8):37-38
[6] 沈清華,袁艷玲,孟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干預的效果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2(4):9-11
[7] 范維玲,王蕊.老年糖尿病人健康教育指導[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5):414
[8] 劉尊永,沈薔,楚亞琴,等.300例糖尿病患者社區強化管理和治療的療效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2,10(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