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床資料
患者:女,77歲,因左上肢皮膚腫物20余天來診。既往有糖尿病史10余年。查體:左手背橈側、左前臂及左上臂多個結節樣物,呈鏈狀排列,腫物直徑約1厘米,呈淡紅色,位于皮下,活動度可,無明顯觸壓痛,以多發性癤腫收入院治療,給予頭孢曲松鈉、甲硝唑等靜滴1周,無明顯效果,左手背橈側結節出現潰破,流出灰白色液體少許,周圍皮膚充血,繼續應用上述藥物及局部激光理療,患處不愈合。3日后取分泌物涂片鏡檢診為孢子絲菌病。口服碘化鉀及伊曲康唑并應用碘化鉀外敷患處,3日后左手背創面及其他皮膚結節均縮小,1周后潰瘍面干燥結痂,其他皮膚結節明顯縮小,病情穩定后病人出院回家治療,一月后復查,潰瘍面基本愈合,其他皮膚結節基本消失。
2 討論
孢子絲菌病是由雙相型真菌申克孢子絲菌所致的皮膚、皮下組織及其附近淋巴管的亞急性或慢性感染。主要累及四肢和顏面等暴露部位,表現為慢性肉芽腫損害,偶爾累及粘膜、肺、腦膜、骨骼、關節和其他內臟器官。一般有外傷史。本病人屬淋巴管型,有無外傷史不詳,患糖尿病多年。抽取膿液直接鏡檢和培養查到或分離到病原菌可確診。典型的申克孢子絲菌孢子為卵形或雪茄形,偶可見到形狀體。培養在25~30攝氏度下3~5日內可見到絲狀型菌落。在37攝氏度轉化為酵母型菌落。具有在不同溫度條件下菌絲相和酵母相互轉變特點的真菌稱為雙相性或二形性真菌,是深部真菌的特點之一。碘化鉀對本病有療效,為首選藥,成人常用若無不良反應,可逐漸增加藥量,4~8周后皮損消退,還需繼續服3~4周,以防復發。常見副作用有胃腸不適、藥疹等。對局部潰瘍有糜爛滲出者可用碘化鉀或聚維酮碘溶液局部外敷,亦可在內服碘化鉀同時應用局部溫熱療法,本病不宜切開引流或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