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毛竇是一種少見的皮膚上含有毛發的竇道。這類竇道最常見于肛門后部尾骨處背側,稱為尾部藏毛竇,又稱潛毛竇、潛毛囊腫。本病發生有先天性和獲得性原因。筆者自2003年來采用手術治療尾部藏毛竇7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組患者7例,全為男性,均體肥多毛,年齡17-30歲,平均23歲,竇道外口2-3個,首診6例,1例曾在外院手術1次后復發就診。病程半年至5年。主癥均為骶尾部反復腫痛、流膿伴竇道形成,竇口均位于肛門后正中臀溝或附近,4例竇道內見毛發(3-11根),其中1例毛發在竇道口伸出,毛發全然游離兩端尖細,未見明顯毛囊。檢查竇道與肛管直腸無相通,骶尾骨(X線檢查)無骨質破壞。2例為慢性期,5例伴有急性感染(顱側)。
1.2 治療方法。術前常規備皮。麻醉:腰硬聯合麻醉,采用左側臥位或俯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亞甲蘭加雙氧水染色示蹤,明確竇道。
1.2.1 竇道切除開放引流術:適用于急性感染期患者或切口過大不能縫合或手術后反復發作者。在骶尾紅腫化膿區作一縱形切口,深達竇道,排出膿液,沿探針及染色管壁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刮匙搔刮或剝離切除,徹底清除竇道內毛發及壞死組織、肉芽組織,雙氧水、生理鹽水、0.5%甲硝唑注射液沖洗,凡士林紗條填塞,明膠海綿、無菌紗布包扎固定。非急性感染期切口過大而不能縫合者,完全切除病變組織,敞開切口,修剪皮瓣,包扎。術后常規抗炎治療,按肛門非縫合傷口換藥至肉芽組織填充愈合。
1.2.2 竇道切除部分縫合術:適用于急、慢性期藏毛竇,竇道較大,繼發管道及外口較多者。球頭探針自竇口探入,沿探針及染色管壁切開竇管,顯露竇壁,清除毛發,徹底剝離或切除竇道肉芽、炎性增生性組織及壞死組織,仔細探查無殘留竇道分支,慢性炎性增生端切口兩側皮膚和骶骨筋膜全層縫合,不留死腔,炎性感染端敞開,凡士林紗條填塞,明膠海綿、無菌紗布包扎固定。術后常規抗炎,換藥至肉芽組織填充愈合。10-15天拆線,若縫合傷口有感染跡象即應拆線,開放傷口換藥。
1.2.3 竇道切除一期縫合術:適用于膿腫較小,竇道及竇道兩側病變范圍小者,球頭探針自竇口探入,沿探針及染色管壁切開竇道,徹底剝離切除病灶,或直接剔除整條竇道及竇道內毛發,不留殘支,修剪皮瓣,酒精消毒切口后一期全層縫合,不留死腔。若有張力,可游離兩側皮瓣后再全層縫合。酒精紗,無菌紗布包扎固定。術后常規抗炎,按肛門縫合傷口換藥、護理。10-15天拆線,忌坐浴。
2 結果
7例患者,術后隨訪3-7年,1例竇道切除部分縫合者3+年復發,再次行竇道切除開放引流術,隨訪4年無復發。6例一次性治愈。
3 討論
尾部藏毛竇在我國少見,但據報道近年有上升趨勢,本病多見于體肥多毛(粗密)的青壯年,以男性為主,發病年齡平均21歲左右,17歲以下者少見,19歲以后漸增,到25歲時達高峰,以后發病率陡然下降。主要診斷標志是骶尾部急性膿腫或有分泌物的慢性竇道,局部有急性炎癥表現,檢查時在中線見到藏毛腔。繼發的竇道多在原發竇道口的上方即“顱側”,常略偏向一側[1]。竇道與肛門直腸不相通。竇口內存在毛發是本病的獨特表現,但不是診斷的唯一標準,臨床多家報道本病竇口內不一定均能見到毛發,報道所占比率不一。本病診斷可借助X線,泛影葡胺竇道造影、B超、MRI、CT等輔助檢查,病理檢查確診,需與肛瘺、癤腫、皮脂腺囊腫、骶尾部膿腫、骶尾部畸胎瘤等鑒別。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曾有癌變報道,故主張明確診斷后及早行外科手術治療,利于根治及防止癌變。治療做到:亞甲蘭染色示蹤,可明確竇道走行、范圍,及竇口間相互關系,不遺漏支管,并利于完整切除竇道;竇道肉芽、壞死組織、毛發、須徹底清除干凈,竇道分支須仔細探查無遺漏;縫合須無張力,如縫合傷口有感染跡象即應拆線,開放傷口換藥;感染灶切除范圍要足夠大,保持引流通暢;如切除范圍大,待肉芽組織新鮮后可行二期植皮術;切口止血盡量不殘留線結,可用電刀切除、電凝止血,或留長線頭止血,利于線結脫落而不殘留其內成為異物。筆者認為竇道切除開放引流術療效確切,術后不易復發。術后初期忌下蹲,建議患者常剃骶尾毛發或用脫毛劑,保持骶尾部清潔無毛。
參考文獻
[1] 張東銘.盆底與肛門病學,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