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西洋參、三七參、黨參等參類名貴中藥材是祖國中醫藥百花園里一枝奇葩,在燦爛悠久的中醫藥文化長廊里占居很重要的位置。作為從事中醫藥工作人員了解中藥各種參類藥物的來源、性味歸經、功效與主治,掌握它們的共性和個性,對指導中醫辨證施治、合理組方、正確應用具有很大的裨益。現就臨床常用的幾種參類中藥綜述如下:
1 人參
本品是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的根及根莖。栽培者為“園參”;播種在山林野生狀態下自然生長的又稱“林下參”,習稱“籽海”。主產于吉林、遼寧、黑龍江等。顯著特征:具有蘆頭(根莖),不定根(芋)、凹窩狀莖痕(蘆碗)。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之功。既能用于急救虛脫、又可用于久病體虛、為補虛扶正、療虛勞內傷要藥。人參因來源及加工炮制不同而藥力有異。一般來說園參補力不及野山參;生曬參偏于補氣陰、紅參偏于補氣陽[1]。
2 西洋參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干燥根,又稱“花旗參”。原產加拿大和美國,我國東北、華北、西北也有引種栽培成功。顯著特征:植物形態與人參相似,其總花梗較葉短;有的上端有根莖(蘆頭)、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皮部可見紅棕色樹脂道。
西洋參味苦微甘性寒、歸心、肺、腎經,具有補元氣、補肺心腎脾氣陰,清火生津之功。主治氣陰兩虛而有火盛之證。本品與人參相比較,同為氣陰雙補之品,但人參甘而微溫,以補氣為主;西洋參苦而性寒,以養陰為主、兼能清火。
3 黨參
本品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素花黨參、川黨參的干燥根。因產地不同而有多種商品。黨參生產于山西、陜西、甘肅等;潞黨(栽培品)產于山西平順、長治、壺關等地;素花黨參又稱西黨參、生產于甘肅文縣、四川南坪等地;川黨參生產于四川、湖北與陜西接壤地區。顯著特征:根頭部有多數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習稱“獅子盤頭”。
黨參性味甘平,歸脾、肺兩經、不燥不膩,既可補中益氣,又可補氣生血、生津,其功與人參相似,但效力遠不及人參,不能大補元氣、挽救虛脫,亦無安神增智之功。長于治療脾肺氣虛諸癥及血虛、氣血兩虛證[2]。
4 明黨參
本品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明黨參的根。又名山胡蘿卜、明沙參、山花根、土人參等。主產于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江西、四川等省也有分布。本品呈細長圓柱形,長紡錘形,表面光滑或有縱溝紋及須根痕,有的具紅棕色斑點,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有的易與木部剝離。
明黨參甘、微苦、微寒。歸肺脾、肝經,具有清肺化痰、養陰和胃、平肝、解毒。常用于治療肺熱咳嗽、嘔吐反胃、食少口干、目赤眩暈、療毒瘡瘍。
5 三七參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莖。主產于廣西田陽、靖西、百色及云南文山等地。多系栽培。顯著特征:支根習稱“筋條”,根莖習稱“剪口”,細小支根及細根稱“絨根”。秋季開花前采挖稱“春七”,根飽滿,質量好;11月種子成熟后采挖,稱“冬七”,根較松泡,質較次[3]。
三七參辛、甘、微溫,歸肝心經,具有止血、化瘀止痛之功,常用于體內外各種出血證,藥效卓著,有止血不留瘀、化瘀而不傷正的特點,對出血兼有瘀滯腫痛者尤為適宜,還可用于跌打損傷等瘀血阻滯所致的外科瘀血疼痛證。此證,三七參還具有較好的滋補強壯作用。
6 北沙參、南沙參
北沙參為傘形科植物珊瑚的根,又名蘇條參,主產于山東、江蘇、河北、遼寧。南沙參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沙參的干燥根,又名“泡參”。主產于安徽、江蘇、浙江、貴州等省。兩者甘微寒,歸肺胃經,均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之功。南、北沙參性味歸經相同,功效相似,但各有特點,養陰生津之功,北沙參優于南沙參;祛痰之力,南沙參優于北沙參,且略有益氣之功。
7 太子參
本品為石竹科孩兒參的干燥塊根,又名“童參”。主產于江蘇、山東、安徽等省。顯著特點:根呈細長紡錘形,稍彎曲,質硬而脆,易折斷,類白色,顯粉性。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脾肺心氣陰,生津之功,用于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后虛弱,自汗口干,陰虛肺燥之咳嗽痰少以及一切氣津不足之證,尤宜于老人、小孩脾肺氣津不足者。
總之,掌握并區分上述各種參類中藥的來源、性狀、功效、用法用量、適應癥和臨床應用,正確運用于辯證施治實踐中,指導臨床合理科學應用中藥,辦求發揮每種藥物最佳效能,更好地造福于患者。
參考文獻
[1] 康廷國.中藥鑒定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05
[2] 張廷模.中藥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07
[3] 徐國鈞.生藥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