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是指在臨產前胎膜自然破裂,妊娠滿37周后的胎膜早破發生率10%,妊娠不滿37周的胎膜早破發生率2.0%~3.5%[1]。胎膜早破是圍生期最常見的并發癥,可以對孕產婦、胎兒和新生兒造成嚴重不良后果。胎膜早破其發病率高,可導致早產率升高,防治胎膜早破對降低圍生期母兒患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義。本文回顧性分析近四年來我院收治的32例胎膜早破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住院分娩的無妊娠并發癥及合并癥的產婦資料765例,發生胎膜早破32例,發生率4.18%。年齡20~41歲,平均年齡26.5歲,其中初產婦24例,經產婦8例,孕周31~40+3周。隨機抽取本院同期無胎膜早破住院的產婦30例為對照組,兩組孕婦年齡、產次和孕周差異無顯著性。
1.2 診斷標準及臨床表現。胎膜早破的診斷標準參照樂杰主編的《婦產科學》第7版[2]。孕婦突感有較多液體從陰道流出,有時可混有胎脂及胎糞,無腹痛等其他產兆。肛診將胎先露部上推,見陰道流液量增加。陰道液pH≥6.5,陰道液涂片檢查見羊齒狀結晶。
1.3 治療方法。本組32例胎膜早破的孕婦,均采取臀高位休息,定期外陰清潔護理,破膜超過12h者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妊娠28~35周、胎膜早破不伴感染、羊水平段≥3cm,予期待療法。妊娠35周后,胎肺成熟,宮頸成熟,無禁忌證可引產。胎頭高浮,胎位異常,宮頸不成熟,胎肺成熟,明顯羊膜腔感染,伴有胎兒窘迫,抗感染同時行剖宮產終止妊娠。
2 結果
2.1 分娩方式。胎膜早破組32例,剖宮產27例,占84.37%;經陰道分娩5例,占15.63%,對照組30例,剖宮產13例,占43.33%;經陰道分娩17例,占56.67%,胎膜早破組的剖宮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2.2 胎兒影響。胎膜早破組發生早產率、新生兒窒息率、產褥病率、宮內窘迫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略)
3 討論
胎膜早破的病因目前還不十分明確,與宮頸內口松弛、胎位異常、宮內壓力增大或不均、宮頸功能不全、胎膜發育不良與結構異常、孕婦缺乏銅、鋅微量元素、創傷等因素有關。近年來,有學者發現與感染、炎癥及膠原蛋白降解,相關的基因多態性也可能是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之一[3]。胎膜發育不良,正常胎膜有上皮-纖維化成熟或化生現象,最后演變成具有一定彈性和張力強度的胎膜。胎膜發育不良主要指胎膜的羊膜層和絨毛膜層結構發育異常,而Ⅲ型膠質的減少對胎膜早破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加強孕期保健,孕前及孕期積極治療下生殖道感染及牙周炎,孕晚期禁止性生活,及時糾正胎位異常,補充足量維生素等,可減少胎膜早破的發生。
胎膜早破與難產互為因果關系。胎膜破裂后羊水減少,降低了羊水的緩沖作用,易發生胎兒宮內窘迫。同時羊水減少易導致宮縮不協調,影響分娩機制及產力,增加難產及剖宮產率。另外,胎膜早破對孕婦及家屬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對自然分娩缺乏信心,要求剖宮產結束妊娠。胎膜破裂后,陰道及宮頸細菌逆行進入宮腔,引起絨毛膜炎,或使感染加重,從而使宮縮乏力、產程延長,增加了難產及手術產率,使產褥病率增高。同時,羊水減少,降低了羊水的緩沖作用,易導致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此外,宮內感染使胎兒對缺氧的耐受力下降,增加了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率。本組資料顯示胎膜早破組的剖宮產率、早產率、產褥病率和新生兒窒息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胎膜早破基本處理原則:①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是終止妊娠的指征,無須考慮孕齡大小;②孕齡超過37周或36周,觀察12h,未臨產者加用抗生素,24h后未臨產可以進行引產;③孕齡超過34周,處理方案同36周者除非明確胎兒肺發育不成熟;④妊娠29~33周者,通過抑制宮縮、抗生素預防感染和給予促胎肺成熟藥物等盡可能延長孕周,使孕周達到34周或應用促胎肺成熟藥物后48h,即所謂的期待療法;⑤妊娠28周前依據新生兒醫學水平決定可以選擇終止妊娠,特別是妊娠未滿24周者。
總之,胎膜早破者應加強監護,嚴密觀察,及時處理,以減少母兒危害。對胎膜早破的診斷可根據陰道流液pH試驗測為堿性,往往可確診胎膜早破;當診斷不明時,可通過相應的輔助檢查如陰道液的涂片檢查等確診。由于在不同的孕周發生胎膜早破處理原則是不同的,一般孕28~35周保胎條件允許時應積極保胎,并促使胎肺成熟,孕35周以上可令其自行分娩發動。
參考文獻
[1] 林志宏.胎膜早破160例臨床分析.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5,5(9):135
[2] 樂杰.婦產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7
[3] 喻琴艷,張淑珍,鐘銳.胎膜早破與生殖道解脲支原體沙眼衣原體感染的關系.浙江臨床醫學,2007,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