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是人類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死亡是人生命過程的最后階段,也是人生命過程的必然結果。生命的臨終階段同生命的其他階段一樣需要關懷和照護。因此,在患者生命的最后階段,護士系統科學地了解、掌握其生理、心理反應,目的在于為臨終患者提供科學、適當的護理,以提高臨終患者的生命質量,維護其生命尊嚴,同時為臨終患者家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也是臨終護理學的重要內容。隨著社區服務的廣泛開展,臨終關懷已由醫院走進社區、走進家庭。開展社區臨終關懷與護理,要求社區護士要本著人道主義精神,遵循職業道德,尊重患者的個人權利和意愿,用精湛的護理技能,做好各方面的護理工作,為社區臨終患者提供舒適、安詳、有尊嚴渡過人生最后歷程的照顧。
1 社區臨終護理中的心理護理內容
護士應隨時觀察并記錄晚期患者的心理情緒變化,了解其心理需求,并傾聽患者及其家屬的訴說,以增進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舒適。由于晚期患者的心理反應錯綜復雜,護士應根據晚期患者所處的不同臨終心理反應階段進行心理護理。根據晚期患者所處的不同心理反應階段,護士應運用以下幾種心理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疏導:①語言開導法:語言開導法適用于晚期患者的各個心理階段,特別是處于抑郁階段的晚期患者,語言開導是開展心理護理的良好途徑;②詢問交談法:一般用于了解晚期患者及其家屬的生理、心理、社會狀況;③理解式交談法:當晚期患者的焦慮和壓抑需要宣泄時,護士應充分體諒此時患者的心態和需要,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通過語言、目光、表情和動作體現出對晚期患者的理解,鼓勵其將內心的郁悶宣泄出來;④鼓勵式交談:適用于處于孤獨、抑郁、自卑心態的晚期患者,護士應用肯定、鼓勵、贊揚的語言,幫助晚期患者消除不良情緒;⑤批評式交談:適用于偏執、暴躁、自暴自棄狀態的晚期患者,護士適當運用專業知識,用批評的口氣向患者介紹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在交談時要巧妙、適時、善意地對患者的錯誤觀點和情緒反應予以否認,在不傷害晚期患者的同時,贏得患者的尊重和信賴;⑥積極傾聽式交談:傾聽是心理護理的一項重要技術,積極的傾聽可以充分表達護理的同理心,還可以讓晚期患者體會到被重視的感覺,使其一心理上得到滿足;⑦轉移注意力式交談:如果晚期患者的心理反應處在否認階段,應設法轉移和分散患者對其疾病的注意力,根據患者的不同興趣和愛好,將日常病房生活盡量安排得豐富多彩,以增加生活情趣,陶冶性情,適當移情;⑧滿足式交談:處于討價還價階段的晚期患者,護士盡可能地順從患者的意志、情緒,滿足其身心需要,使其盡可能保持心情舒暢;⑨激勵調節法:護士在對晚期患者實施護理時,應充分考慮患者每天受到的病痛折磨,應盡量提高患者的意志水平,創造良好的心態環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 我國社區臨終關懷服務發展的對策
2.1 逐步建立并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臨終關懷模式。針對國人有選擇在家送終的習俗,我們認為開展社區臨終關懷護理服務是一種雙贏的舉措。一方面,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花費較低,即可以解決患者家庭巨大的經濟壓力,又可以方便他人探望,一舉兩得。另一方面,在綜合性大醫院存在著因臨終患者居住時間較長,病床周轉慢以及院方為防止臨終患者在醫院過世而拒絕臨終患者入院的現象,這使得臨終觀者得不到應有的護理和照顧,而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臨終關懷服務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矛盾。目前,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正從傳統的醫院護理轉為社區護理,而臨終關懷服務與社區護理相結合的模式必將為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力量。
2.2 增加臨終關懷機構數量、加大經費投入。臨終關懷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設立臨終關懷基金會,專門用于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是很有必要的。多渠道籌措資金,包括國家、集體和個人,鼓勵多種形式的投資,包括私營的合資的和獨資的,可以有效的緩解臨終關懷機構的經費壓力。[1]同時增加臨終關機機構的數量可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臨終關懷需求。甚至還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積極推進我國醫療制度及保險制度的改革,將臨終關懷納入醫療保險范圍之內,是臨終患者爭取最大限度的社會支持,從而減輕其家庭和心理負擔。
2.3 開展臨終關懷教育,加強“死亡教育”,提高全民認識。縱觀我國目前的教育內容我們發現,無論哪個階段的教育都很少涉及死亡教育。也許是受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在這一方面我國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死亡教育是將有關死亡、瀕死及其與生活關系的知識,傳遞給人們及社會的教學過程,其目的在于讓人們更加真實的面對死亡,獲得正確的死亡知識,使人們對死亡由無知進入有知狀態,提高為臨終患者提供幫助的能力,引導人們改變傳統觀念實現人的優死。[2]目前,我國死亡教育剛剛起步,尚屬于邊探索邊實踐的階段,加強“死亡教育”有利于改變社會的傳統觀念,推進臨終關懷的大眾接受程度,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
2.4 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對于服務人員必須進行專業的培訓,注重提高服務人員的心理、職業素質以及專業技能,同時規范職業道德,完善監督體制也有利于臨終關懷制度的健全。服務人員除了要具備有精湛的基礎護理及搶救技術,避免醫源性因素造成的痛苦和損傷,使臨終患者相信、依賴護士,積極配合治療之外,也要加強對病人及其家屬的心理護理。服務人員應隨時掌握病人的心理及生理變化,了解原因,給予適當的幫助和安慰,并且讓家屬參與到護理患者的過程中來,陪伴病人走完人生之路,盡量減少病人家屬的遺憾。
參考文獻
[1] 唐美芳.在社區開展臨終護理的重要性[J].中外醫療,2010(24)
[2] 闕珍.開展社區家庭護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