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輸液是疾病治療的一項重要措施,在臨床工作中由于小兒好動、外周靜脈細等特點,常容易導致穿刺失敗、液體外滲,致使藥物不能及時輸入體內,甚至貽誤搶救。應用靜脈留置針保留一條開放的靜脈通路,受到患兒家長和護理工作者的普遍歡迎。現(xiàn)將我醫(yī)院兒科應用靜脈留置針的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2011年1-12月,我科應用小兒頭皮淺靜脈留置針輸液296例患兒,均為收治的患兒,男162例,女134例,年齡最小出生后3d,最大2歲。保留時間最長7d,最短2d。
1.2 方法。
1.2.1 小兒頭皮淺靜脈穿刺方法。備齊用物,置小兒于合適體位,固定小兒頭部,剃除穿刺部位周圍10cm毛發(fā),常規(guī)消毒針刺皮膚范圍。采用負壓穿刺技術,用10mL注射器的生理鹽水,針頭與套管針連接,施以負壓使針頭進入血管后盡快見到回血,避免盲目進針穿破血管[1]。右手順穿刺血管方向緩慢推進塑料外管至完全進入靜脈內。按住針柄,抽出針芯,松開止血帶,證實輸液通暢后連接肝素帽,覆蓋3M貼。記錄置管日期、時間。
1.2.2 靜脈留置針應用期間護理。靜脈留置針的應用為長時間輸液患兒建立了保持時間較長的靜脈通道,保證了患兒在治療上藥物的及時應用。減輕了反復靜脈穿刺為患兒帶來的痛苦.但是留置期間護理人員必須經常觀察穿刺部位的情況,注意有無脫落、有無液體滲出及局部皮膚的情況。制定留置針使用記錄登記表一張,主要反映穿刺時間、部位、局部皮膚情況、留置針的完整性、操作者簽名以及拔針時間、皮膚情況、留置針的完整性及操作者簽名。特別是在輸入刺激性藥物時必須加強管理,并在記錄上反映皮膚情況。其主要目的是加強管理、嚴格交接班制度、杜絕安全隱患。護理工作人員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減少微生物污染及微粒污染。防止栓塞的發(fā)生,每次經留置針重新輸液或給藥時.要檢查確認留置針內無血凝塊堵塞后再連接液體,不能用注射器用力將血凝塊推入血管內,以防引起栓寒。一旦發(fā)現(xiàn)輸液部位有異常必須更換輸液部位并采取相應的對癥措施。輸入有刺激性藥物前必須確保留置針在血管內,輸液期間密切巡視觀察。
1.2.3 當天輸液完畢后封管方法。當天治療量藥物輸液完畢后,抽取0.9%NaCl溶液5ml進行推一下、停一下的脈沖式正壓封管法.封管液必須緩慢均勻推入,邊推邊退針,使液體充滿管腔。嚴格掌握封管液的維持時間,一般0.9%NaCI溶液維持6~8h。所以間隔6~8h要進行封管1次。若是頭部留置針,就用新生兒專用約束帶約束雙手,防止雙手亂抓將留置針拔出;若是手足的留置針,輸液完畢后,用無菌紗布將留置針、手足包裹住,可以防止兩手相互亂抓時抓出或雙足亂蹬時蹬脫留置針。出現(xiàn)穿刺局部針眼發(fā)紅、腫脹、硬結,應立即拔除留置針頭,重新更換注射部位,抬高肢體,局部用25%硫酸鎂濕敷,促進局部吸收。
1.2.4 常見并發(fā)癥及原因分析。首先是穿刺失敗,原因主要是血管選擇不當、見回血后針柄固定不當、見回血后立即停針,此時外套管還在血管外,退出鋼針后導致套管在血管外卷曲而不能進入血管,退鋼針時將外套管一起帶出血管外;次之是留置期間留置針脫落,原因分析為患兒哭鬧,自行抓落、患兒大量出汗,粘貼不牢,或者由于護理人員備皮范圍不夠寬,膠布脫落,導致留置針脫出;再者穿刺留置時間過長造成針頭阻塞,也可能是由于封管技術不當造成阻塞;還有留置針使用3-5天后會出現(xiàn)局部滲漏腫脹,患兒多訴局部疼痛,出現(xiàn)腫脹,分析可能與血管壁彈性下降,脆性增加以及某些藥物造成的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有關;最后有個別患兒穿刺周圍出現(xiàn)紅腫熱痛并發(fā)靜脈炎,可能是與藥物刺激,無菌操作不嚴有關。另外比較少見的出現(xiàn)患兒穿刺點局部感染,可能與穿刺點皮膚汗液滲出而造成感染,浸濕無菌敷貼有關。
2 結果
本組296例小兒應用頭皮淺靜脈留置針輸液中,一次穿刺成功率為93%,留置時間最短1d,最長7d,發(fā)生靜脈炎拔針1例。
3 討論
3.1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具有對血管刺激小、留置時間長、用藥方便的優(yōu)點,避免了反復穿刺的痛苦,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2]。尤其是在兒科,患兒年齡小,自制力差,血管細,有時需要多次穿刺,造成血管損傷,極易引發(fā)護患糾紛,因此靜脈留置針在小兒科廣泛應用,給小兒應用靜脈留置針時要根據(jù)患兒的病情、血管情況及家庭經濟承受能力來選擇靜脈輸液工具,決定使用留置針后,就得選擇留置針的類型,根據(jù)患兒年齡、病種及血管情況選用規(guī)格為24GY型靜脈留置針。
3.2 小兒靜脈留置針在留置時上我們嚴格按照美國輸液治療學會標準,留置3-4d。有研究報道[3],超過96h后,炎性反應的嚴重程度明顯加大,機化血栓也明顯增多。臨床輸入高滲液體時留置時間最多不超過3d,如因病情需要或3d后更換穿刺部位,減少輸液部位腫脹及靜脈炎的發(fā)生。有統(tǒng)計結果顯示,留置5d與7d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留置7d與9d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留置時間7d內相對安全。
3.3 給小兒應用靜脈留置針,還應向患兒及家屬做好溝通和解釋,使留置針的使用得到合理的保護,從而進一步提高留置針在留置中的成功率,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使留置針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發(fā)揮更好的作用。總之,靜脈留置針在兒科的應用,減輕患兒痛苦的同時也節(jié)省了人力資源和醫(yī)院的成本.有效緩解了護士因反復給患兒穿刺所致的與家長的沖突,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護理質量,使護士有更多的時間對患兒多巡視、多觀察。
參考文獻
[1] 劉冬鑫,曲凱.靜脈留置針在兒科中的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04,1(1):156
[2] 董淑華,王建榮,潘慶聯(lián),等.靜脈輸液相關技術的應用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9):719-721
[3] 方玉琦.兒科靜脈留置針留置失敗常見原因及分析[J].中華現(xiàn)代兒科學雜志,2009,6(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