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構成完整生命歷程不可回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1]。死亡教育是有關死亡知識的社會化、大眾化的過程。死亡教育不僅僅是針對瀕死者及其親屬進行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針對活著的人和整個社會實施教育。對老年人乃至全社會進行有關死亡知識的教育,使人們正確認識和對待死亡,是醫護工作者的一個重要任務[2]。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政府對臨終關懷事業的高度重視,老年人的死亡教育已寫入教材并在全國各地的臨終關懷服務機構及綜合醫院得以廣泛開展。作者認為以臨終老年人的死亡教育為平臺向其家屬進行死亡知識教育才是死亡教育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眾化的過程。臨終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承受著疾病、各種治療帶來的痛苦以及面對死亡帶來的恐懼以及各種復雜的心理問題;患者家屬同時也在病床旁承受著面對死亡及親人即將離去的痛苦及恐懼。故對臨終病人家屬也應進行死亡教育,以減輕他們的精神痛苦,使他們了解死亡、正視死亡。此時對患者家屬的死亡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并可立竿見影。對臨終老年人家屬的死亡教育的主要內容如下:
1 正確認識死亡
許多文化以及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死亡禁忌、種種規矩和講究。死亡一直是一個不能輕易觸碰的問題,然而病床上的老年人以及病床旁的家屬卻每一分鐘每一秒鐘的感受著死亡的逼近及恐懼。家屬長期為患者悲痛、不安、困惑、抑郁的心理,又將影響到他們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根據患者家屬的民族習慣、宗教信仰和社會文化背景在適當的時機共同探討生與死的意義:死亡是每個人遲早要面對的必經歷程,有生必有死,人從生下來那一刻起,便同時的開始面對死亡,但如何看待死亡卻是人們很少談及的話題。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親朋好友、家人和自己的死亡,既讓他們對死亡有所準備。給予病患者家屬精神上的支持,給予他們承受所有事實的力量,進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將面對的問題,使他們了解死亡、進一步正視死亡。
2 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
以臨終老年人的病種不同、病情特點為切入點告知病患者家屬,現在很多病是由于長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的,也有很多疾病重在預防,預防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疾病不同的轉歸,當我們選擇了正確的生活方式做好了平時的預防保健工作就會減少很多痛苦、延長生命、減少很多悲劇的發生。比如,①高血壓:與長期高鹽飲食,遺傳因素有關;②性病:與有多個性伙伴、吸食毒品、接受非正規獻血輸血治療有關;③肺癌:與長期吸煙及粉塵環境有關。④車禍傷:如酒后駕車導致慘劇與不遵守交通規則有關。⑤抑郁、自殺:與長期壓力大以及負性情緒得不到及時表達、宣泄有關。
3 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面臨越來越沉重的生活和競爭壓力,各種矛盾和人際沖突加劇,使自殺人群有了新的增加。另據報道,全世界每年自殺的人數為200萬,中國就有20萬。盡管這些數目驚人的病患者發病和自殺的原因不一,都具有不同的心理活動和特點,但絕大多數人卻有相同的心理:就是感到現實對自己不公平、殘酷、無助或為自己的過失后悔不已,他們認為死能夠擺脫一切痛苦,能讓自己得到徹底的解脫。我們通過死亡教育讓他們看清病床上即將離去的親人的部分痛苦是以前可以預防的,讓他們清楚病床上的老人對年輕時的莽撞事情的愧疚,對未盡事業的遺憾;讓他們悟出親人的死亡對活著的人的打擊是承重的。從而讓他們能自動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正確面對挫折和失敗。從不同方面增進人們對死亡的認識,善待生命,人雖然避免不了死亡,但應死得有意義,有價值,在面對自身或他人死亡的時侯能主動尋求良好的心理支持。
4 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生命是短暫的,生命有盡頭。雖然我們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卻可以無限拉長生命的寬度,提高生命的質量[3]。如何拉長生命的寬度提高生命的質量呢?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遵守各項規則規范;以寬容、樂觀充滿愛心的生活態度來與人相處及面對每天的生活、學習、工作等。從此意義上說;對死亡的思考,實際上是對整個人生觀的思考。
5 從心理上接受死亡
病床上的老人將離我們而去;我們強壯有力、身體健康,是家庭及社會的中流砥柱,然而我們都不知道我會在今天或者是明天因疾病或意外死亡;我們的孩子天真可愛、活潑聰明,祖國及家庭的未來,然而我們都不知道他或者她會在今天或者明天因疾病或意外死亡。安圖生說:我們一生中最后的一天是我們死去的一天,這是最后的一天,神圣的、偉大的。為了讓這神圣偉大的一天多些美好的回憶,我們應該珍愛生命,為自己作出日后少一點后悔的選擇,把握今日做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這就是死亡教育的真諦所在。
6 小結
雖然我們都明白人總是要死的這一道理,但是要做到鎮靜的對待死亡,從心理上接受死亡,戰勝死亡對誰都很難。因此對臨終病人家屬進行死亡教育,讓他們把死亡教育知識帶回家庭,推向社會。哪一天我們死了,對年邁的父母打擊小一點;哪一天我們的孩子死了,不要讓孩子死亡造成的痛苦伴隨我們的余生。讓家庭更歡樂、讓社會更和諧。這樣死亡教育才能真正達到社會化、大眾化的目的。同時也可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及提高人口素質。
參考文獻
[1] 化前珍,主編.老年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133
[2] 化前珍主編.老年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133
[3] 張亞著.催眠心經.上海:上海科技普及出版社,20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