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機械操作的機會增多,手部受傷也隨之增多。近年來,我科對9例14指進行急診再植,積累了一些經驗,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本組患者:9例14指: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齡2.5歲—53歲,平均31歲;離斷指體:單指受傷5例,雙指受傷3例,三指受傷1例,拇指3例,食指4例,中指4例,環指1例,小指1例;離斷平面:近節離斷傷3例,中節離斷1例,末節離斷5例。致傷原因:刀砍傷5例,機器絞傷3例,鋼繩絞傷1例;缺血時間:最短4小時,最長13小時,平均8小時。
1.2 再植方法。所有斷指均在臂叢麻醉下再植,麻醉生效后,上電子止血帶,壓力35Kpa,時間90分鐘,常規清創,適當縮短指骨,直徑1.2mm的克氏針貫穿固定,伸指肌腱采用3-0肌腱縫線“8”字縫合,屈指肌腱采用Kessler縫合,在顯微鏡下用10-0或11-0無損傷縫合線先吻合動脈后吻合靜脈,動脈∶靜脈=1∶1(1∶2),采用8-0無損傷縫合線束膜外吻合神經。松開止血帶,檢查毛細血管反應良好后,凡士林紗布、無菌紗布包扎傷口,常規石膏托固定。術后常規電燈泡60W(30cm-40cm)照射、抗生素使用5-7天、654-2 10mg tid抗痙攣、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抗凝,尿激酶3-5萬U溶栓治療,丹參20ml擴血管治療,20%甘露醇125ml bid消腫治療。嚴密觀察護理,發現血管危象及時處理,靜脈危象時根據觀察情況作相應處理,可采用削除指腹部分表皮和甲板開窗放血或拔甲放血,并定期局部外擦肝素液保持持續滲血若為組織腫脹壓迫,可拆除部分縫線。
2 結果
9例14指再植指中,出現動脈危象1指,壞死1指。為機器絞傷,為旋轉撕脫離斷傷,患者年齡為2.5歲。出現靜脈危象3指,經及時處理后3指成活。本組患者出現血管危象均為機器絞傷和鋼繩絞傷。除熱缺血時間外,致傷原因、指體傷情、年齡、吻合技術、術后管理均對再植成活有影響。
3 討論
3.1 嚴格把握適應癥。本組患者中出現血管危象均為絞傷,壞死手指為旋轉撕脫離斷。患者年齡也非常小。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血管條件,小兒可能與血管痙攣有關。
筆者認為斷指再植的成活率與適應癥的選擇有關。要嚴格把握以下適應癥::①單指離斷中,拇指離斷應努力再植。小指可根據患者年齡、職業及意愿決定再植與否;②一手多指離斷,有再植條件者應力求全部再植,但應首先再植具有主要功能的手指;③末節斷指,只要在顯微鏡下能找到適于吻合的動脈、靜脈,且軟組織無明顯挫傷,應予再植。特別是拇、食、中指的末節離斷;④小兒斷指只要條件允許,均應盡量再植;⑤合理冷藏熱缺血時間在12h以內的斷指[1]。以下情況不宜進行再植:①血管床破壞,不能建立動靜脈血循環者;②高血凝狀態的斷指;③經各種刺激性液體浸泡的斷指;④旋轉撕脫斷指;清創后遠端無可供吻合靜脈的斷指皮膚與血管同時缺損的斷指;⑤精神不正常者。
3.2 術中的吻合技術。吻合技術主要體現在:進針準確,針距、邊距均勻,內膜輕度外翻。若邊距大,血管邊緣內翻,易造成血栓形成;邊距小,血管邊緣容易拉斷;針距大,漏血,針距小,縫合針數多,使吻合口徑變小,易造成血管栓塞。進針準確與否是影響吻合血管是否通暢的重要因素之一。血管危象大多發生在術后24h內,超過72h,血管吻合口再發生栓塞的機會就較少了。
3.3 術后的觀察和護理。術后24h內出現的血管危象特別是動脈危象,是斷指再植失敗的重要原因,其中多以血管栓塞為多,多因血管內膜有損傷未切除干凈或血管吻合技術上的原因。而術后2d以上出現的血管危象多為動脈痙攣或凝血塊干縮壓迫吻合靜脈所致。動、靜脈血管危象也能相互影響,出現靜脈危象如不及時解除最終也將導致動脈危象發生,引起再植指體壞死[2,3]。總之,要提高斷指再植成活率,術前必須作好適應證的選擇。術中要保證血管吻合質量,術后觀察護理及時到位。
參考文獻
[1] 韋加寧.手外科手術圖譜.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
[2] 陽富春,趙勁民,楊志,等.斷指再植成活影響因素探討[J].廣西醫學,2003,25(2):195-197
[3] 胡建方,甘干達,陶智剛,等.斷指再植252例臨床分析[J].微創醫學,2006,1(3):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