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身心疾病,由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所使,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官腔狹窄及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心肌梗死、心絞痛和心力衰竭等。該病多發生于40歲以上,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加強對冠心病患者的教育,對此類患者治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醫生護士怎樣才能了解患者的心理,獲得患者的信任,進行雙向交流,共同建立一種指導、參與型的醫患關系,使病人樂于接受治療。回顧總結,此類患者大致可有如下分型及對策。
我行我素型。此類患者對自己所患疾病毫不在意,依舊我行我素,覺得自己平時身體健康,癥狀輕微,又不影響生活的質量,覺得醫生說的都是危言聳聽、夸大其詞,對服藥控制疾病的發展沒有充分和足夠的認識,這就使此類患者潛在的危險率大。此類患者年齡多在35歲左右。對這類病人一定要讓這類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足夠的重視,要耐心的給他們講述冠心病的發展過程,和對身體的危害性,一定要引起患者對疾病有充分足夠的認識和理解。年輕患者對知識的理解以及接受能力比較好,通過細致講解后多能迅速轉變觀念,主動的接受治療。
工作狂熱型。此類患者大多人到中年,事業有成,是單位的骨干,家庭的頂梁柱,對工作及家庭認真負責,而忽視了自己的身體,即使有點不適的癥狀也覺得無所謂,沒有大礙,照樣不休息,照樣勞累,照樣按照之前的不規律的生活去過,還時常忘記了吃藥,對于這類患者要指導其家屬監督和督促他們吃藥,監督他們休息,并對患者本人反復講解按時吃藥休息的重要性,并用實例舉證,說明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更好的工作,對當面表示接受而實際不接受的患者可進行強化教育,反復講解此病的嚴重性及危害性。這些病人多數在領導崗位上工作,因此一定要注意引導教育的方式、語氣、態度、場合等。
自暴自棄型。此類患者平時對生活要么滿不在乎,要么過于熱愛,一旦發現自己得了這種“不治之癥”,認為自己的一生就徹底完了,每天郁郁寡歡,憂郁度日,對預防和治療也是極度不配合和不積極。此時要友善而漸進性的提醒和引導教育他們要對父母、子女及妻子負責,告訴他們這種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要以友善的口氣告訴他們身后還有好多任務沒有完成,并介紹治愈的病例,鼓勵他們互相交流感受,請治愈的患者現身說法,使他們樹立起對治療的信心,同時動員家屬親友共同做好思想動員工作,多能湊效。
恐懼焦慮型此類患者大多平時過于注重自己的身體,一直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身體有什么毛病死去,一旦有一天醫生告訴自已得了這種“不治之癥”。就感到天塌下來了,認為自已還很重要,什么事都還離不開自己,故誠惶誠恐,思想負擔很重。老是認為醫生給自己給的藥還不夠,總是自己偷偷加量服用,或是到處求醫,中藥西藥亂吃一通。結果是適得其反。對這類患者,教育時一定要做到語氣舒緩,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面帶笑容,避免使用過激的詞語,要多往好的方向去說去開導,告訴患者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面對身體的疾病,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聽醫生的話,并通過身邊真實治愈的病例使他們重新樹立起對疾病治愈的信心。鼓勵患者多做一些轉移注意力的事情,比如看一些柔情的電視劇等等。
總之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說教,避免簡單枯燥的說教,以病人樂于接受的方式達到教育的目的。醫生護士要以親切和藹的語氣,微笑的面容跟作者溝通,了解他們的心理想法,讓她們把內心的想法傾訴給我們醫生護士,以便于我們更好的指導患者,以病人親友的身份,在拉家常中融入教育內容,達到教育目的,提高患者對自身健康的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