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病毒性心肌炎(VMC)常并發心律失常,最常見為室性心律失常。臨床研究發現,病毒性心肌炎并發心律失常因病情輕重不一,患者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輕者無明顯癥狀,重者會引起心功能紊亂,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一般該病常病發于幼兒,引起幼兒猝死[1]。為此本文將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門診醫治的小兒VMC患者并發心律失常的藥物治療的策略。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門診醫治的VMC患者280例,其中男173例,女107例,年齡5~15歲,平均年齡8.2±2.6歲。患兒臨床癥狀表現為:煩躁易激動、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疲乏、胸悶、呼吸急促、多汗、頭暈,體溫升高、心律失常、心率增快、心界擴大、上腹不適。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各14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西醫治療方法。給予患兒0.8g病毒唑,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270ml靜脈滴注,1次/日;并給予輔酶A100單位、20ml門冬氨酸鉀鎂、10g葡萄糖注射液270ml、40mg三磷酸腺苷、5g維生素C聯合靜脈滴注,1次/日,四周為一療程。若患兒出現感染,給予抗感染抗生素治療;若有心力衰竭患兒,給予利尿和強心治療;若患兒心律失常,給予緩解心律失常藥物治療。
1.2.2 觀察組中醫治療方法。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治療。黃芪60g,板藍根30g,金銀花、丹參各20g,赤芍、川芎各15g、瓜蔞、灸甘草、麥冬、薤白各10g。若患兒發熱,加柴胡;前期收縮心動過速患兒,加萬年青、柏子仁;頭暈患兒,加五味子、枸杞子;咽痛患兒,加牛蒡子。每日服用一劑藥,水煎分兩次服用,四周為一療程。
1.3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體征恢復正常,X線胸片、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肌酶譜檢查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減輕,體征基本恢復正常,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肌酶譜檢查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及X線胸片、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肌酶譜檢查無明顯好轉,甚至加重病情。(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5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2和t檢驗,P<0.05為差異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140例,顯效84例,有效42例,無效14例,治愈率90%;對照組140例,顯效52例,有效32例,無效56例,治愈率60%。結果表明觀察組的治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治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病毒直接損傷和自身免疫引起的一種心肌病理生理損傷。患者臨床表現取決于病變發展程度,其中室性期前收縮最為常見[2]。臨床中因為VMC會引起心律失常,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多,心率過速等癥,臨床常采用病毒唑常規治療,盡管常規治療能夠有效減少因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猝死發生率,但還會引起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加重心律失常[3]。
本文研究中,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藥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治療效果,未有不良反應發生。觀察組給藥中,黃芪、麥冬、灸甘草能夠保護心肌細胞,增強細胞免疫功能,修復損傷,具有抗心律失常的功效;丹參、赤芍、川芎等味中藥,可改善異常血流指標,減輕心肌負荷,擴張動脈血管,以此降低心肌耗氧量,控制心律失常;五味子能夠加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冠脈血流量。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愈率90%,治療效果較為滿意。
綜上所述,西藥聯合中藥治療VMC,能夠更好抗病毒,保養心肌,改善心律失常,有效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并發心律失常,且安全性能高,不良反應小,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陶霞.126例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藥治療體會[J].甘肅中醫,2007,20(9):236
[2] 潘彩華.兩種藥物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療效對比[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08(10):362
[3] 于忠,凌峰,王寧夫,等.病毒性心肌炎伴緩慢性心律失常診治分析[J].心腦血管病防,2005,09(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