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常見發熱病癥。西醫把發熱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感染性發熱有細菌感染的證據、或高熱持續、白細胞慢性升高、或標本培養陽性。治療應選用抗生素和解熱鎮痛藥。非感染性發熱,如風濕性、膠原性、腫瘤性疾病,為緩解癥狀,亦使用解熱鎮痛藥。中醫認為凡外感六淫之邪,致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失調,引起發熱的,屬于外感發熱。西醫為了退熱常使用抗生素和解熱鎮痛藥,甚至使用糖皮質激素。筆者以為見熱退熱,似有急功近利之嫌,其結果常常事與愿違,效果欠佳?;颊叱3霈F高熱持續不退,或反復發熱,而且常伴胃腸不適癥狀。中醫治療外感發熱有無優勢?筆者著重從外感發熱的中醫護理上探討如下:
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第一方“桂枝湯”“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此就是關于外感發熱的具體闡述。其方后調護“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若不汗…”,“又不汗…”,“若汗不出…”,這就是外感發熱的中醫護理典范,可惜的是臨床上真正使用“桂枝湯”并運用中醫調護外感發熱病員的醫護人員鮮有。
桂枝湯方后“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研讀細思,體會如下:①發熱患者當啜熱稀粥。②服藥期間飲食當有忌口。外感發熱患者當“保胃氣,存津液”。人有病無病,皆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氨N笟猓娼蛞骸彼枷胴灤┯谥嗅t經典著作中。醫圣張仲景所處年代是兵荒馬亂,饑寒交迫,“保胃氣,存津液”有其現實需要。當今時代,人們衣食無憂,似無“保胃氣,存津液”之必要,然而現實是多數人生活優裕,以車代步,飲食膏粱厚味,以酒為漿,以妄為常,娛樂通宵達旦,濫用抗生素,既損陽耗氣,又助熱傷陰。2011年10月19日,衛生部藥政司姚建紅表示“抗生素毀掉中國一代人”、“我國平均每年每人要掛8瓶水”、“住院患者百分之百輸液”。正所謂“文明人痛快地吞進了文明病”,“現代人在用自己的牙齒挖掘自己的墳墓”。日積月累中焦脾胃運化無力,脾陽不振。臨床多表現為慢性病,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膽囊炎,慢性胃炎等。故此““保胃氣,存津液”仍然是重要指導思想。具體到每一個外感發熱患者,如果詳細詢問,他(她)們常有不好生活習慣或錯誤觀念。如“發熱就要消炎”,“輸液就不用吃飯”,“輸液吃飯不方便”,“咽部疼痛不能喝水”,素日不喜飲水,發熱時喝一兩小杯就說喝水了,“發熱就用被子捂著發汗”。
筆者臨床凡遇發熱患者就診時必詢問:①發熱情況(與西醫同理)。②素日喜飲水否,具體量多少毫升。③自發熱以來的飯量,具體到每頓?;颊吡粲^時需觀察其有無進食和飲水,具體量是多少,醫護人員盡可能要向其提供方便,保證其啜粥飲水,并向其宣講啜粥飲水重要性,甚至可以對其講“啜粥飲水比輸液還重要,你愿意啜粥飲水還是輸液呢?”,咽痛患者當“勉為其難”,亦要完成任務,總之想盡各種辦法,直至體溫正常,甚至在患者離開醫院后仍電話聯系其是否仍然發熱,是否遵守規律飲食??傊?,因為患者對啜粥飲水的理解程度、自愿接納程度不同,醫護人員要讓患者充分理解,并從心里上真正接受。醫患配合,方有療效。西醫治療發熱,常以3日為限。普通感冒2~3日可自愈。感染性發熱3日仍不緩解,當考慮抗感染是否有效,或其他不明原因所致,常囑咐患者住院治療。筆者臨床遵循古訓,重視發熱患者的中醫調護,強調啜粥飲水,對患者諄諄叮囑,不厭其煩,力求全效。實際效果是患者發熱當日退熱快,第二日不易發熱,很少有發熱越過3日者?;颊咄纯嘈。ㄙM少,而療效確切。
總結:中醫認為“脾寄中央,養于四旁,是萬病叢生之源;脾胃為后天之本,氣機升降之樞紐,傷脾損胃則化源不足,貽害無窮?!痹谂R證治療、護理上應當時時注意顧護脾胃,使之健運不衰,升降不息。外感發熱患者素日膏粱厚味、急性發作時病急亂投醫,俗話說:“殺敵三千,自損八百”,治療時又不重視調護,脾胃漸傷。所以我們需要“保胃氣,存津液”。而“上工治病不用藥,中工治病用輕藥,下工治病才用猛藥?!彼幬镏皇菐椭梭w戰勝疾病的輔助手段。我們首先應當選用經絡按摩、導引、靜養、茶道、藥膳、太極拳、養生書法、養生音樂等非藥物手段,調節人體陰陽營衛,固護人體自身的各種生理功能,通過人體自身來戰勝疾病,以求達到不用藥而治病的目的,驅邪而不傷正,既治病也知人。筆者臨床運用中醫知識護理外感發熱病員,強調啜粥飲水、加強護理教育、密切醫患配合,療效較佳,甲流、非典期間屢試不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