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和舒芬太尼均屬于全麻藥中具有代表性的藥物,丙泊酚是一種快速短效的靜脈全麻藥,而舒芬太尼則是阿片類受體激動劑,兩種藥物都廣泛的應用于臨床。靶控輸注技術(TCI)是基于藥代動力學的一種新型靜脈給藥模式,這種模式更加合理且操作簡便,尤其適用于麻醉誘導及維持。本研究對丙泊酚復合舒芬太尼靶控靜脈麻醉用于外科手術進行臨床觀察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8年2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擇期的行開顱手術的患者60例,均屬ASAⅠ~Ⅱ級,其中男性患者男3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在24~70歲,排出患有嚴重心血管、肝、肺、腎疾病者,剔除長期服用鎮(zhèn)靜、止痛類藥的患者。
1.2 麻醉方法。術前30min皮下肌注阿托品0.5mg、魯米那0.1g;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及監(jiān)測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各項生命體征,開放上肢靜脈,給予0.02mg/kg~0.04mg/kg咪唑安定,進行面罩吸純氧誘導;設定藥物動力學參數(shù),調解靶濃度為0.5ng/ml,2min后TCI供丙泊酚,血漿靶濃度為3μg/ml,當患者意識消失后給予維庫溴銨0.1mg/kg,然后插入氣管導管行機械通氣。術中丙泊酚的靶濃度維持不變,開顱后舒芬太尼可降為0.3ng/ml,間斷性給予維庫溴銨以維持麻醉;在關顱時停止輸注舒芬太尼,縫合切口時停止丙泊酚輸注;術畢后給予患者新斯的明lmg和阿托品0.5mg以拮抗殘留的肌松作用,待患者達到拔管指征(即患者自主呼吸逐漸恢復規(guī)律,次數(shù)≥12次/min,VT≥5mL/kg,吸空氣SpO2>95%)清醒后,清理呼吸道、拔管。
1.3 觀察項目。常規(guī)監(jiān)測有創(chuàng)血壓、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觀察病人誘導前、TCI舒芬太尼2min后、誘導后、插管后、切皮、開顱時以及拔管時的HR、SpO2;記錄術畢停藥后病人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睜眼時間、拔管時間以及定向力恢復時間;觀察病人術后的意識狀態(tài)的恢復情況。
1.4 評判標準。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采用OAA/S評分法:5分即患者對正常的聲音、呼名反應迅速,已經完全清醒;4分即患者對正常的聲音、呼名稍有遲鈍,語速緩慢;3分,患者僅在大聲或是反復呼喚后才有反應,且言語模糊,目光呆滯、神情木訥;2分,患者對輕推或是輕拍無反應,不能辨其言語;1分,患者僅對輕推或輕拍有反應,但不能辨其言語。術后24h隨訪觀察麻醉并發(fā)癥及術中知曉情況。
2 結果
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麻醉誘導后患者的MAP、HR均顯著低于誘導前的水平;患者術后2min的SpO2下降明顯,術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復時間、睜眼時間、拔管時間差均正常;24h隨訪病人麻醉術后恢復正常,僅2例病人在術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的癥狀,沒有發(fā)生術中知曉、低氧血癥。
3 討論
丙泊酚是一種快速短效的靜脈全麻藥,其具有麻效強、起效快、蘇醒迅速且平穩(wěn)、不良反應少等特點,只在大劑量使用時有較強的呼吸循環(huán)抑制作用,降低交感神經活性的。舒芬太尼是一種鎮(zhèn)痛強效人工合成麻醉藥物,屬阿片受體激動劑,作用比芬太尼強5~10倍,具有起效快、鎮(zhèn)痛作用強、清除率高、安全可靠等特點,而且還不引起組胺釋放、對于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影響小等諸多優(yōu)點。舒芬太尼的脂溶性高,可迅速擴散分布到體內各組織,極易透過血腦屏障,并能迅速在腦內達到有效濃。因此在本研究中TCI給藥后2min在面罩吸氧的條件下,SpO2顯著下降。
臨床上常將TCI分為血漿靶控輸注與效應室靶控輸注兩種[1]。均以血漿藥物濃度為靶控目標,優(yōu)點在于穩(wěn)定了血藥濃度,缺點則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平衡血漿與效應室藥物的濃度。丙泊酚由于其起效迅速,只有在大劑量使用時對心血管功能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因此適合用于血漿靶控輸注;而舒芬太尼的起效時間較長,所以適用于效應室靶控輸注[2]。
綜上所述,丙泊酚復合舒芬太尼靶控靜脈麻醉用于腦外科手術,其麻醉全程效果平穩(wěn),能夠較好的抑制氣管插管引起的條件反射,術中鎮(zhèn)靜、鎮(zhèn)痛效果佳;術后恢復良好,無呼吸抑制、低氧血癥等,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若松.效應室靶控輸注在靜脈麻醉中的應用[J].國外醫(y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2000,21(1):7-9
[2] 劉德昭,黑子清,池信錦,等.靶控輸注舒芬太尼及芬太尼對丙泊酚藥效學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5,21(9):58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