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健灸的含義及古代文獻記載
保健灸是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被稱為保健灸法,也就是無病而先施灸,古代稱之為“逆灸”,又稱長壽灸、養生灸、強壯灸[1]。保健灸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不僅用于強身保健,亦可用于對久病體虛之人的治療,是我國獨特的保健方法之一。保健灸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氣海、關元、神闕、身柱、涌泉、風門、大椎、三陰交、命門、膏盲俞、中脘、腎俞、脾俞等。
《扁鵲心書》云:“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亦可保百余年壽矣。”《醫說》卷二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化膿灸后,灸瘡未愈之前即為不干)。《針灸資生經·第三虛損》:“氣海者,元氣之海也,人以元氣為本,元氣不傷,雖疾不害,一傷元氣,無疾而死矣。宜頻灸此穴,以壯元陽,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也。”《針灸問對》中說:“若要安,膏盲、三里不要干”。《針灸資生經》:“若要安,丹田、三里莫要干”,均指保健灸。
2 保健灸的作用機理
中醫認為,保健灸的主要作用是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補益氣血、協調臟腑[2]。中老年人多陽氣衰退,宜施艾灸,起到補火助陽,振奮精神的作用。正如《扁鵲心書》云:“年四十,陽氣衰,而起居乏;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六十陽氣大衰,陰痿,九竅不利,上實下虛,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艾灼第一”。灸法可直接調理脾胃,進而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臨床及實驗研究資料表明,調整和增強各臟腑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是灸法實現保健抗衰老作用的重要方面。艾灸可增強皮層細胞的活動能力,促進細胞內各種酶的代謝恢復平衡,逐步穩定細胞內環境,還可提高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功能,以糾正內分泌系統功能的紊亂而延緩內分泌腺功能的衰退。艾灸還可使IgG、IgA含量升高,補體上升,提高和增強T細胞的免疫反應,從而使下降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3 常用保健灸穴、功效及操作方法
3.1 足三里灸。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髕骨外側凹陷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該穴具有益氣養血、健脾補虛、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主治頭昏、心悸、氣短、神疲、食欲不振、貧血、低血壓等氣血不足的諸虛證。
根據施灸方法的不同,可分為足三里溫和灸和瘢痕灸。
足三里溫和灸:將艾條點燃后,靠近足三里穴熏烤,艾條距穴位約3厘米,如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而無灼痛,就固定不動,每次灸10~15分鐘,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止,隔日施灸1次。
足三里瘢痕灸:是古人常用保健之法,于此穴施艾炷瘢痕灸,可3年1次,每次各灸3~5壯,艾炷如麥粒或半個棗核大。一般先在穴位上涂敷蒜汁,再粘上艾炷,點燃施灸,直至艾炷全部燒盡,艾火自滅,除去艾灰,再重新換艾炷施灸。每換1壯,即涂蒜汁1次。在施灸過程中,如感到灼痛,可在穴位四周用手輕輕拍打,借以緩解疼痛。灸治完畢,在施灸穴位上貼敷紗布。一般約1星期左右化膿,化膿期間,局部需注意清潔,防止感染。灸瘡約45日愈合,留永久瘢痕。此法對身體過于虛弱,或有糖尿病、皮膚病的患者不適用。
3.2 關元灸。關元穴,穴居丹田,元氣所藏之處。該穴具有滋陰填精、溫腎壯陽、培元固本、回收固脫之功。灸之可治脫癥、虛勞贏瘦、遺精、陽萎等。該穴還能大補元氣,有益氣攝血之功,用以治療氣血虧虛所致崩漏、便血、尿血等癥,為老年保健灸的要穴。
臨床上常用的有關元溫和灸、隔姜灸和隔附子灸。
關元溫和灸:方法同足三里溫和灸法。
關元隔姜灸:用鮮生姜切成直徑大約2~3cm、厚約0.2~0.4cm的薄片,中間用針穿刺數孔,蓋于臍上,然后置半截棗核大小的中等艾炷于姜片上點燃施灸,艾炷燃盡后,換炷再灸。每次3~5壯,灸至局部皮膚溫熱舒適,稍有紅暈為度。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10~15次為1療程。
關元隔附子灸:將附子研成細末,以黃酒調和制成直徑約3cm、厚約0.8cm的附子餅,中間用針穿刺數孔,放于關元穴處,附子餅上放置半截棗核大的艾炷,點燃施灸。每次灸3~5壯,以局部皮膚有溫熱舒適感和潮紅為度,隔日1次。因附子辛溫大熱,有溫腎補陽的作用,故多用于體質虛寒,平時特別怕冷的老人。
3.3 神闕灸。神闕穴位于臍中,胎兒從母體獲得營養的門戶。該穴有回陽救逆、培元固本、益氣固脫之功。灸法主治各種脫證、虛寒厥逆之證。該穴還有滋腎陰,調沖任,益精血之功。灸之可治貧血、月經不調、崩漏、遺精、不孕、虛寒泄瀉等癥。在此穴施灸可益壽延年,更可防治胃腸病,一向受到古今中外養生家的重視。
根據所用藥物的不同,分神闕隔姜灸和隔鹽灸。
神闕隔姜灸:方法與關元隔姜灸相同,隔日1次,最好每晚睡前灸之。
神闕隔鹽灸:取純凈干燥的食鹽適量,研細填滿臍窩,上置麥粒大小的小艾炷施灸,如稍感灼痛,即更換艾炷。每次3~5壯,隔日1次。
3.4 風門灸。風門穴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有宣肺解表、疏散風邪、調理氣機的作用,不論外感或內傷,一切風證都可主之,多用于預防感冒和高血壓中風。臨床上,一般預防高血壓中風多采用風門穴溫和灸,方法與足三里溫和灸相同。預防感冒,多采用風門穴隔姜灸。在感冒流行期間,或覺得項背發冷,有感冒征兆時,可在風門穴處隔姜施灸,每次用半截棗核大小的中等艾炷灸5~8壯,每日1次。
4 結語
中國傳統保健灸法在我國民間流傳可追溯到兩千年以前,因其具有操作簡便、價廉、灸材來源豐富、無攝入性胃腸道負擔等優點,備受我國人民歡迎[3]。當人們用各種藥品來治療疾病時,藥物本身的毒性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導致多種藥源性疾病的發生。而傳統中醫學中的灸法,則是一種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方法,使用得當,能夠發揮其活躍臟腑功能、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艾灸可促進機體疲勞的恢復,使體質增強,精力充沛,身心舒暢,所以在人們感到精神疲憊的時候,可以運用灸法來保健。灸法將艾葉的溫經活血和熱療的鎮痛作用相結合,對神經痛、風濕痛、頭痛、胃痙攣等有明顯的鎮痛效果。灸后可使血管擴張,血行旺盛,從而使這一部位的營養加強,新陳代謝旺盛。
用灸法健身防病,男女老幼皆可應用。沒有什么訣竅,貴在“堅持”二字,是知易行難之事,堅持數年必有好處,俗話說:“功到自然成”。在開展應用保健灸的過程中,有人往往開始有好奇心,由于時間久了怕麻煩,或者急于在短期內求得效果,也往往容易半途而廢。只有把保健灸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堅持不懈,才能達到強身保健的目的。
隨著世界人口的逐漸老齡化我們可以預測艾灸的抗衰老作用的進一步研究與開發將帶給衛生保健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保健灸將以其獨特、簡便、有效的特點在防病保健、延年益壽中發揮著特殊的功效。
參考文獻
[1] 羅云生.保健灸法的臨床運用.針灸臨床雜志,1998,14(2):34-35
[2] 張紅星.淺談保健灸.針灸臨床雜志,1998,14(1):3-4
[3] 陳鎮江,周振鶴,等.保健灸對老年人作用的初步觀察.中醫雜志,1990,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