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床資料
1.1 60例患者中,男26例,女34例,年齡30-60歲,平均45歲。右肘40例,左肘15例,雙肘5例。病程最短1周,最長1年。
1.2 臨床表現。多數發病緩慢,早期肘關節外側酸困不適,疼痛乏力,用力時出現,休息時消失,以后發展為持續性。多伴隨運動量的增加而加劇。局部腫脹,用力伸肘.腕關節或旋轉前臂,如掃地.持物.擰毛巾等活動可加劇疼痛,病情嚴重者,疼痛可波及到前臂上臂,甚至肩背部。X光片多數無明顯骨質病變,有時可見肱骨外上髁處骨質密度增高或鈣化斑。
1.3 治療方法。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2-3天。①病人端坐,術者一手托起前臂,首先用大魚際推揉搓患部以溫熱感為度以疏松肌筋,活血散瘀。②用拇指彈撥患處肌筋數次;施理筋手法,理順肌筋。③用拇指點按患處,以整固肌筋。④點按缺盆、肩髎、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穴疏通經絡,結束手法。
2 療效觀察
2.1 療效標準。痊愈為疼痛消失,恢復正常工作。好轉為疼痛減輕,能堅持工作。無效為癥狀無明顯改善。
2.2 治療結果。60例患者經上述推拿治療后,痊愈48例(80%),好轉10例(16.6%),無效2例(0.3%),總有效率占(97%)。
3 討論
本病的發生是由于前臂長期反復的旋轉活動,如木工、鉗工、磚瓦工、網球運動員、家庭婦女等。肘關節是人體從事活動最多的關節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工種進一步細化,長時間單一動作的勞動者增加,近年來此病有上升趨勢。肱骨外上髁附著處的伸腕肌腱過度牽拉、反復損傷,腱纖維發生撕裂,粘連,引起局部長期疼痛。通過局部推拿及彈撥理筋等一系列手法治療后,使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從而癥狀隨之減輕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