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臨床上口腔頜面部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1]。病理分級多屬中、高級分化癌,容易發生區域性淋巴轉移,危害性較大[2]。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包括放療、化療和手術治療等[3]。臨床上口腔癌對放療和西藥化療的敏感性較差,往往會導致原發性的病灶失控,這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而手術治療往往會因手術時間長,導致患者出現骶尾部、肩背部皮膚壓瘡[5]。為探討和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口腔癌的臨床療效,本文回顧性分析具有完整臨床資料的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來我院就診的口腔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來我院就診的口腔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43-65歲,平均年齡51歲。腫瘤發生部位:舌部患者有10例,上頜齒齦患者有20例,下頜齒齦患者有10例,口底患者有6例,軟腭患者有4例。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有6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患者有25例。25例對照組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齡43-63歲,平均年齡50歲。腫瘤發生部位:舌部患者有5例,上頜齒齦患者有5例,下頜齒齦患者有5例,口底患者有3例,軟腭患者有2例。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有3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2例。25例對照組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齡44-65歲,平均年齡52歲。腫瘤發生部位:舌部患者有5例,上頜齒齦患者有5例,下頜齒齦患者有5例,口底患者有3例,軟腭患者有2例。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有3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腫瘤部位及合并癥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藥進行化療。可給予紫杉醇125mg/m2,靜脈滴注3小時,化療前給予常規預防過敏,順鉑80mg/m2,分2~3天靜滴。化療在第1、4和8周進行。觀察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合并中醫進行治療。可用自制中藥湯劑治療。具體處方為:生甘草10g、木通10g、竹葉10g、黃連10g、生地黃15g、天葵子15g、山豆根15g、山梔子15g、女貞子15g、山慈菇15g、旱蓮草20g、守官6g。用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1.3 療效評價標準。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在治療前、治療結束及治療后3月進行影像學檢查,每3~6個月復查1次,按RECIST標準對治療結果進行評定,分為CR、PR、SD和PD四級,以C和PR計算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對統計學數據錄入SPSS 12.0進行統計,并對統計數據進行X2檢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經不同治療方法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CR率為16.0%(4/25),PR率60.0%(15/25);對照組CR率為8.0%(4/25),PR率44.0%(11/25)。經X2檢驗,兩組的有效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口腔癌是臨床上頭頸部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口腔癌的發病率在頭頸部腫瘤中處于第2位。由于患者口舌不能活動,給患者的飲食帶來了困難。中醫認為口腔癌多與心脾胃三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心經有熱、心火上炎,熱極生瘡;心血不運,脾胃失職,痰濕內生。本文通過自擬處方治療具有清心瀉火、散結解毒的作用。黃芩、山梔子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山慈菇、花粉等具有養陰散結的作用。守宮等具有逐癜散結的作用。臨床上常采用個體化給藥方案。個體化的給藥方案應根據腫瘤的臨床分期來確定。對于早期區域型淋巴轉移率較低、遠位轉移比較罕見,主要針對原發病灶、針對局部手術或放療治療為主。對于中、晚期的腫瘤還需要兼顧局灶、區域淋巴結及全身遠位轉移灶的情況進行處理[6]。目前,臨床上根據已知的治療經驗和原則,常用中西醫結合個體化治療,并輔助放療和手術治療。
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時應綜合考慮一下因素:如腫瘤的病理分型、原發部位、臨床分期、腫瘤對治療方法的敏感性、患者的年齡、性別、主要臟器的功能、營養狀態和精神狀態等。此外,還應考慮醫療條件和醫療設備以及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必要時可制定個體化給藥方案。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口腔癌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是治療老口腔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邱蔚六,口腔癌診治的現狀和趨向[J].中華門腔醫學雜志,2002,2(37):81-83
[2] 賴振南,謝忠,余忠華,廖思海.同期放化療治療晚期口腔癌的臨床觀察[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1,3(16):262-263
[3] 溫玉明,華成舸,王昌美,李龍江.口腔癌的綜合治療[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3,1(38):73-75
[4] 李龍江,李一,趙洪偉,韓波,郎錦義.近距離腔內放射治療控制口腔癌術后復發的臨床評價[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8,24(3):371-372
[5] 溫友紅,李追.安普貼在預防口腔癌患者術中壓瘡的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2011,10(6):23-24
[6] 邵中興,尹學恩,曹洋.中西醫結合治療口腔癌[J].湖北中醫雜志,2002,2(2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