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自2005年以來采用按摩正骨手法治療面肌痙攣3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最小者30歲,最大者70歲;療程最短1個月,最長者5年。本病中老年多見,女性多于男性,發病早期多表現為眼輪匝肌處間歇性抽搐,以后逐漸擴散至一側面部其他肌肉,口角肌肉抽搐最易為人注意,嚴重時可累及同側頸闊肌。每次抽動數秒至數分鐘甚至更長,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疲勞、受涼、自主運動時抽搐加劇,入睡后抽搐停止。
2 治療方法
2.1 患者仰臥位,先在患側面部進行推、揉、擦等手法以輕刺激放松面部肌肉,時間為5分鐘。
2.2 點按百會、印堂以及患側攢竹、四白、太陽、迎香、下關、夾承漿、醫風、風池等穴,每穴半分鐘。
2.3 點揉止痙穴(經驗穴)多數在顴醪、目窗、率谷、完骨等穴附近,可為1個或多個,仔細尋找,按壓該穴后,痙攣立刻緩解,時間為每處2分鐘。
2.4 點按合谷、太沖、膈俞、肝俞等穴,每穴半分鐘。
2.5 龍氏正骨手法(仰頭搖正法):患者仰臥,低枕,術者一手托其下頜,另一手托枕部、將頭作上仰側轉,緩慢搖動2—3下,患者放松頭部后,將頭轉成較大幅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多聽到彈響聲。
2.6 在頭面部作抹法、掃散法而結末手法。
除龍氏正骨手法隔日或隔2日一次外,其余手法均一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5天后繼續下一療程。
3 治療效果
3.1 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完全消失,情緒波動時無復發。有效:癥狀基本消失,情緒激動時有輕微跳動。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治愈20例,占66.7%;有效8例,占26.7%;無效2例,占6.6%,總有效率為93.4%。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4歲,公務員,2009年6月3日就診。訴左側眼瞼及口角不自主抽動半年加重一周。患者半年前因情緒不暢突發左側眼瞼抽動,未作處理,幾天后,癥狀加重并出現左口角抽動,經中醫等多種方法治療有所緩解。
近一周來,因情緒不佳,癥狀再次加重,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特來我院就診。采用上述方法治療,一個療程癥狀已減大半,二個療程后癥狀消失,再鞏固治療三次后停治,隨訪半年未復發。
5 體會
本病屬中醫“面風”、“筋惕肉瞤”范疇。常因風寒之邪閉阻面部經絡及陰虛陽亢、風陽上擾清竅而為本病。面為手足陽明經所行之處,又是足三陽經筋結聚之所,近取攢竹、太陽、陽白、迎香、下關、醫風、風池等疏風散寒,通經活絡;遠取合谷、太沖、膈俞、肝俞等養血平肝、熄風止痙;再取百會、印堂鎮靜安神,配經驗穴(止痙穴)達事半功倍之效。
龍氏仰頭搖正手法的應用是源于治療一頸性頭暈患者,無意之中治好了她的面肌痙攣,以后應用于治療面肌痙攣,患者反映效果較好,其機理是否與環樞關節錯位有關,有待探討。
本方法采用按摩正骨手法,雙管齊下,故療效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