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肱骨外科頸骨折行鎖定加壓鋼板和三葉草型鋼板內固定的療效及價值。
方法:將72例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隨機分為鎖定加壓鋼板組36例,三葉草型鋼板內固定組36例。
結果:采用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的患者。優19例,占52.78%,良15例,占41.67%,可2例,占5.56%,差0例,優良率為94.44%;三葉草型鋼板內固定的患者,優15例,占44.67%,良14例,占38.89%,可5例,占13.89,差2例,占5.56%,優良率為80.5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鎖定加壓鋼板器固定較三葉草型鋼板內固定有安全,固定牢靠,并發癥少,骨折愈合快,能夠早期功能鍛煉及肩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等優點。
關鍵詞:肱骨外科頸骨折 鎖定加壓鋼板 三葉草型鋼板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200-01
肱骨外科頸位于解剖頸下2—3cm,即:肱骨大結節之下,胸大肌止點之上,也就是肱骨干堅質骨與肱骨頭松質骨交接處,最易發生骨折故名為外科頸骨折,此種骨折好發于中老年人。肱骨外科頸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約占肩部骨折23.3%。治療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法,而手術治療又分為經皮撬撥內固定、開放復位內固定、人工關節置換術等,其中內固定的材料又有針釘類、鋼絲張力帶類、解剖鋼板類等翻,而目前手術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方法較多,但療效不一。筆者采用鎖定加壓鋼板和三葉草型鋼板共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72例,并對兩種手術方法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現總結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72例,男49例,女23例,年齡23~65歲,平均(42.50±3.77)歲,受傷部位:左側34例,右側38例。都屬于閉合性骨折,根據X線片按Neer方法對骨折進行分類。32例為兩部分骨折,30例為三部分骨折,10例為四部分骨折。本組患者中有36例接受鎖定加壓鋼板治療,有36例接受三葉草型鋼板治療。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給予常規的術前檢查,并行必要的X線片。
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氣管插管全麻或臂叢麻醉;手術體位:選擇仰臥位患肩墊高30°~45°;用標準肩關節前外側切口,沿三角肌與胸大肌之間作切口,切開皮膚,向內牽拉,找到并保護頭靜脈,將頭靜脈連同少量三角肌束拉向內側,顯露肱骨近端,切開或不切開關節囊,保護關節囊、肩袖組織及與骨折塊相連的軟組織,清理骨折端血腫和嵌入的軟組織,適當力量牽引骨折遠端進行復位后,復位鉗或克氏針予以臨時固定。C臂X線機透視觀察骨折復位情況,根據骨折情況選擇適當長度的肱骨近端鎖定加壓鋼板,置于肱骨大結節近端頭側5mm、結節間溝后緣遠端10mm處,上端不超過肱骨大結節。在骨折近端的接骨板上使用鉆頭導向器作引導鉆孔,肱骨頭一般擰人3~4枚鎖定螺釘。活動肩關節以檢查固定是否牢靠,C臂透視下活動肩關節靈活、骨折復位佳、內固定可靠后,沖洗傷口,局部充分止血,檢查關節囊及肩袖,如有損傷予以同期修復,放置引流管,逐層閉合切口。
1.3 術后處理。術后常規使用廣譜抗生素,給予外展架固定,外展60°~70°,前屈30°~45°。術后3天即行患肩等長收縮活動及腕、肘的主動活動,3周后去除外展架,逐漸加大肩關節的被動活動度,以能耐受疼痛及不對抗為原則,8周后以主動活動為主。
1.4 療效評定標準。優:肩部外形正常,肩關節活動范圍基本正常,日常生活與傷前無明顯差別,無疼痛或輕微疼痛,患者滿意。良:肩部外形正常,肩關節活動不受限,日常活動能力恢復,無明顯疼痛,勞累或天氣變化時疼痛、不適感,可耐受。可:肩外形正常,肩關節活動輕度受限,日常活動能力部分恢復,疼痛可耐受。差:肩部外形正常或畸形,關節活動嚴重受限且疼痛,影響日常生活。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的療效評定。隨訪6~24個月,平均(10.2~2.5)個月,采用鎖定加壓鋼板組優良率為94.44%,三葉草型鋼板內固定組優良率為80.5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并發癥。在隨訪中,采用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的患者,1例出現關節僵硬;而采用三葉草型鋼板的患者,2例出現螺釘斷釘,4例出現螺釘滑出,2例出現關節僵硬,1例出現肱骨頭壞死。
3 討論
肱骨外科頸位于解剖頸下2~3cm,胸大肌止點以上,此處由松質骨向密質骨過渡且稍細,是解剖上的薄弱環節。骨折較為常見,各種年齡均可發生,老年人較多,肱骨外科頸骨折移位多較嚴重,局部出血較多,應特別注意。肱骨外科頸骨折類型:①外展型骨折;②內收型骨折;③骨折嚴重移位情況。此骨折多為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手或肘著地,暴力沿肱骨干向上傳導沖擊引起骨折:肩部外側直接暴力亦可引起骨折:①跌倒時上肢外展位,使骨折遠側段呈外展,近側段相應的內收,形成兩骨折端向外成角移位,且常有兩骨折端互相嵌插,即外展型骨折;②跌倒時上肢內收位,使骨折遠側段內收,近側段相應的外展,形成兩骨折端向內成角移位,兩骨折端內側常有互相嵌插,即內收型骨折;③在強大暴力的作用下,或骨質疏松的患者。當暴力由手掌、肘、肱骨傳達到關節盂及肩峰下時,由于肩峰的阻擋和身體的重力作用,使骨發生粉碎性骨折,即粉碎型骨折。主要臨床表現有:患肩腫脹,前、內側常出現淤血、瘀斑。骨折有錯位時,上臂較健側略短,可有外展或內收畸形。大結節下部骨折處有明顯壓痛,肩關節活動受限。若骨折端有嵌插,在保護下可活動肩關節。注意與肩關節脫位鑒別。如合并臂叢、腋動靜脈及腋神經損傷,可出現相應體征。傳統的復位加外固定治療,固定時間長,且不夠穩定,固定期間易發生再次移位,或發生各種并發癥,給患者帶來很多痛苦。因此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治療方法讓肱骨外科頸有移位骨折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活動。最大限度減少各種并發癥,同時保證愈合后關節的活動度,提高生活質量顯得尤為重要。隨著醫療技術快速發展,新一代的內固定技術相繼出現,其中以鎖定加壓鋼板和三葉草型鋼板應用最為廣泛。
總之,采用鎖定加壓鋼板的優良率較三葉草型鋼板高,出現斷釘、滑釘或者肱骨頭壞死情況較三葉草型鋼板少。采用鎖定加壓鋼板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固定牢靠,能早期功能鍛煉,其療效確切,比三葉草型鋼板方法更加適用,是值得臨床推薦的一種理想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泰國梁.鎖定接骨板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9,6(33):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