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是孕婦特有的全身性疾病,多數隨著妊娠結束而逐漸消失,其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發病率我國9.4%,子癇前期占2.2%[1]。該病嚴重影響母嬰健康,是孕產婦和圍生兒患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多見于初產婦,其主要待征有水腫、高血壓、蛋白尿,凝血機制障礙、頭痛、視物模糊、胎兒生長受限。嚴重時出現抽風或昏迷。甚至造成母嬰死亡,及時的臨床觀察處理能有效的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及死亡率。
關鍵詞:妊娠 高血壓 子癇前期 護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136-0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妊高癥患者96例。初產婦年齡21-37歲54例,大于40歲29例,多胎妊娠7例,高血壓家族史6例。經積極的治療和有效的護理均治愈出院。本組中、重度妊高癥產婦32例,初產婦21例,經產婦11例。其中發生先兆子癇共5例,一經確診為子癇前期即給予解痙、鎮靜、降壓治療。待血壓平穩后即終止妊娠。沒有子癇病例的發生,無心、肝、腎及腦部并發癥的發生。
1.2 分娩方式。69例患者36+5-38+3周自然分娩,27例35+3-37+5周因胎兒宮內窘迫行剖宮產術。
2 結果
96例妊高癥產婦,產后母嬰情況均良好。其中91例新生兒Apgar評分均10分。3例子癇前期患者,新生兒Apgar評分均9分。2例新生兒Apgar評分1分鐘分為8分,5分鐘10分鐘均為10分。96例新生兒中一例體重為2450千克,為低體重兒。新生兒一般情況好,無窒息現象發生,產婦也未發生大出血。
3 結論
3.1 產前護理。孕末期用藥的觀察與護理:子癇前期患者孕期易發生胎兒宮內窘迫或胎死宮內,甚至發展成子癇,對孕婦造成極大的生命威脅,同時子癇前期患者妊娠期間需要解痙、鎮靜、降壓藥物治療,合理擴容和必要時的利尿聯合治療方法。患者擔心藥物會導致孩子畸形,擔心自己生命有危險.基于上述原因患者情緒緊張焦慮,因此每次檢查時要主動與患者溝通,給予心理上的安慰與支持。
硫酸鎂是抗痙攣、預防子癇發生的首選藥物。靜脈給藥首次負荷劑量25%硫酸鎂16ml加于10%葡萄糖100ml中,10~15min靜脈滴入;繼之25%硫酸鎂6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靜脈滴注,滴速為1~2g/h。每日總量不超過25~30g。用藥過程中一定要監測血清鎂離子濃度,因血清鎂離子超過3mmol/L即可發生中毒,首先表現為膝反射消失,繼之出現全身肌張力減退、呼吸困難、復視、語言不清,甚至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用藥前及用藥過程中一定要定時檢查膝反射是否減弱或消失。呼吸大于16次/min,尿量每小時不少于25ml或24h不少于600ml[1]。一旦出現中毒反應,立即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10ml,并及時通知醫生并協助醫生進行搶救。
3.2 分娩期護理。分娩時患者全身小動脈壓均升高,再因產婦懼怕疼痛、害怕出血、害怕發生難產及擔心胎兒安危,極易產生焦慮和恐懼情緒,促使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使患者病情惡化,影響母兒安危。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尤其是血壓的變化,同時持續監測胎心音,給予適當流量吸氧。采用撫摩、心理安慰等方法,減輕產婦因宮縮帶來的疼痛。第二產程盡量縮短產程,以保證母嬰安全。
3.3 術前準備。子癇前期患者一旦出現頭痛、眼花、惡心、嘔吐等癥狀或胎盤功能明顯減退,已有胎兒宮內窘迫現象者,應立即行剖宮產結束分娩,患者給予術前心里溝通、腹陰備皮、備血。做好安慰、解釋工作,消除緊張情緒
3.4 產后護理。
3.4.1 病情觀察。妊高癥及子癇前期患者產后24h內易發生子宮縮乏力、產后出血。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尤其是血壓變化。產后30min按壓宮底一次,共5~7次。認真評估惡露情況。每次應觀察宮底位置、收縮情況,惡露量、顏色、氣味,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及時更換無菌會陰墊,防止尿路感染,使患者舒適。保留會陰墊,準確測量陰道出血量。剖宮產患者刀口易滲血,應密切觀察刀口敷料滲出情況。觀察尿管是否通暢,尿液顏色量是否正常,術后測血壓30min一次,血壓平穩后酌減。一般隨著妊娠結束,血壓漸降至正常。隨時傾聽孕婦主訴就是否有無頭痛、眼花、惡心等自覺癥狀。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配合醫生做好搶救處理。
3.4.2 母乳喂養指導。妊娠高血壓及子癇前期患者產后不影響母乳喂養,可根據病情決定喂奶的時間,如有需要可適當推遲喂奶時間,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及必要性。鼓勵純母乳喂養至6個月。
3.4.3 出院指導。子癇前期患者產后應按醫囑定期隨診,保證合理營養,適當活動和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合理安排家務及嬰兒護理。注意個人衛生和會陰部清潔,42天內避免性生活,保持良好心態,適應新的家庭生活環境。96例患者回院復查,無各種不適及并發癥的發生。自我護理及新生兒護理良好,母嬰身體均健康。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