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濕性愈合理論應用于慢性傷口治療的現狀進行綜述,目的是為臨床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慢性傷口 濕性愈合 傷口護理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31-01
現代傷口護理理念是濕性愈合,即保持傷口清潔、濕潤,有利于細胞增殖分化和移行,維持局部微環境的低氧狀態,保留滲出液內的活性物質并促進活性物質的釋放,減少感染機會,不形成干痂,避免敷料更換時再次機械性損傷創面。隨著濕性愈合理念在臨床上的應用與推廣,慢性傷口的治療現狀已明顯得到了改善,現綜述如下。
1 濕性愈合的理念
1.1 濕潤環境愈合理論的誕生。1958年,Odland首先發現有完整水皰的創面比水皰破裂的創面愈合速度快。接著在1962年英國動物學家Dr.George Winter在“幼豬皮膚的表淺性的上皮形成速度和瘢痕形成”的形容中發現,用聚乙烯膜覆蓋豬的傷口,其愈合率增加了1倍,他首次證實了與暴露于空氣中的干燥傷口相比,濕潤且具通透性的傷口敷料應用后所形成的濕潤環境中,表皮細胞能更好地繁衍、移生和爬行,從而加速了傷口愈合過程。Winter將他的這一研究結果和濕潤環境愈合理論首先發表于權威雜志《Nurture》。1963年Hinman等的人體試驗顯示出,密封濕潤傷口使表皮再生速度提高約40%。1981年Knighton等首次發現傷口的含氧量與血管增生的關系,無大氣氧存在下的血管增生速度為大氣氧存在時的6倍,新血管的增生隨傷口大氣氧含量的降低而增加。以上我們可以看到,曾經的“傷口必須暴露在空氣中”的干性愈合的觀念是不正確的。這些重要的發現標志著傷口濕潤環境愈合理論的誕生,并慢慢被人們所接受。
1.2 濕性愈合理論促進傷口愈合的機理。①有利于壞死組織的溶解。清除壞死組織是創面愈合的第一步。②維持創面局部微環境的低氧狀態。研究證明,在相對低氧環境下成纖維細胞生長速度最快,并刺激巨噬細胞釋放多種生長因子,使血管形成加速,從而加速肉芽組織的形成,使創面愈合時間縮短。③有利于細胞增殖分化和移行。細胞增殖分化以及酶活性的發揮都需要水作為介質,濕潤的環境下能保持細胞和酶的活性,將有助于創面的愈合;細胞在濕潤環境下更能快速移行。④保留滲出液內的活性物質并促進活性物質的釋放。⑤降低感染的機會。⑥不形成干痂,避免敷料更換時再次機械性損傷創面。由于保持濕潤,從而避免了創面滲出物的過度蒸發而形成干痂,在更換敷料時不會產生再次機械性損傷,有利于創面的愈合。濕潤的環境,使創面的神經末梢不會直接暴露在空氣中而感覺疼痛,從而間接地促進創面愈合。
2 濕性愈合在慢性傷口治療中的應用
2.1 評估對慢性傷口進行準確的評估是制定合理護理計劃的前提。評估的內容包括:①全身性評估。對患者的全身健康狀況有所了解。如患者營養狀態;潛在性疾病以及伴發疾病的情況;皮膚基本狀況及存在的危險因素;心理狀態;生活習慣、生活環境、工作性質及經濟能力等。②局部評估。對傷口的類型、大小及深度、傷口損傷程度、部位、創面邊緣,如浸漬、色素沉著、瘢痕等,有無感染、疼痛、發熱,傷口滲出物性狀、量等狀況進行評估。
2.2 制定傷口護理需求。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傷口的概況并告知可能出現的情況,傷口所處時期及處理方法,將要使用的濕性傷口護理敷料的特點、功效、方法、費用,征得其同意后方可進行。
2.3 傷口處理方法。
2.3.1 清洗傷口。清洗液必須對傷口愈合過程無損害。現已證明所有的抗菌劑或消毒劑都有細胞毒性,需要慎用或禁用,許多抗菌劑被發現在血液、膿液和組織中被蛋白質結合而滅活,因此建議傷口最好用水或生理鹽水清洗。使用溶液的溫度應該與體溫相同,冷溶液會降低傷口溫度,至少需要3h~4h才能恢復到操作前溫度。清洗傷口的方法:棉球擦拭和注射器旋式沖洗兩種方式。研究證明,水流沖洗比擦洗效果更好,沖洗包括使用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沖洗或淋浴。當傷口污染嚴重或需要清創時,低壓或脈沖式沖洗最有效。
2.3.2 清創清創方法很多,包括保守性銳器清創、自溶清創、酶解清創等,每種清創方法都有其優缺點、使用適應證和操作風險,建議使用聯合清創,以確保安全有效、減少操作風險和并發癥的機會。目前臨床濕性療法使用最多的為保守性銳器清創加自溶性清創。
2.3.3 敷料的使用。傷口治療期間有很多功能性敷料可供選擇,原則是針對傷口問題和治療目的選擇恰當的敷料正確使用。根據傷口不同分期及感染和非感染性創面的區別,選擇針對清創期、感染創面、肉芽期及上皮化期的不同需求的敷料。
2.4 傷口各期處理操作方法。
2.4.1 黑色或黑黃混合傷口。通常實施聯合清創,先清洗傷口,保守性銳器清創后,再涂抹清創膠,進行自溶清創。根據滲液量分別使用泡沫類或水膠體類敷料,直至轉化為紅色傷口,按紅色傷口處理原則處理。
2.4.2 黃色傷口。采取去除附著松散的腐肉,再用等滲鹽水沖洗干凈傷口,再結合自溶性清創,直至轉化為紅色傷口。
2.4.3 紅色傷口。采取傷口調理和敷料組合的方法,肉芽增殖期有滲液時控制滲液的量,防止肉芽水腫及肉芽組織過長,有肉芽水腫的傷口,選用高滲鹽(鎂鹽)或用10%高滲鹽紗布填充(自制)根據傷口滲液量更換敷料,可有效改善肉芽水腫,促進上皮爬行。
2.4.4 粉色傷口。新生的上皮組織稚嫩,注重保護,防止傷口周邊的皮膚浸漬,以便上皮爬行,促進傷口愈合。
2.5 輔助治療。
2.5.1 營養指導。良好的營養是瘡面愈合的的條件,應給與平衡飲食,增加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2.5.2 基礎疾病治療。積極治療原發病,很多慢性傷口的形成是由于各種疾病的并發癥導致的,例如:下肢靜脈潰瘍、糖尿病足、壓瘡等,因此積極治療原發病是促進傷口愈合的必要手段。
2.5.3 疼痛的治療。在慢性傷口病人中,焦慮通常與疼痛并存。焦慮水平越高,預期的疼痛就越嚴重,敷料更換期間發生的疼痛也越嚴重,焦慮和抑郁也會伴發腿潰瘍病人的疼痛水平升高,以及糖尿病病人的神經性疼痛口。
2.5.4 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使患者消除焦慮、恐懼情緒,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參考文獻
[1] 馮金.多愛膚敷料治療褥瘡的臨床觀察[J].右江醫學,2003,31(1):38
[2] 蔣琪霞,徐格林,劉新峰.神經內科患者壓瘡不同清創方法的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3):197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