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息肉鼻竇炎的臨床觀察護理的重要性。
方法:對200例慢性鼻息肉、鼻竇炎鼻內窺鏡外科手術治療的護理,包括術前做好心理護理、術前準備、術后護理、并發癥的處理及出院指導;評價治療效果。
結果:治愈165例,好轉30例,無效5例,治愈率82.6%,總有效率97.85%;5例治療無效患者7例為未按時到醫院復查和換藥的患者,1例聯系不上。
結論:鼻內窺鏡手術患者加強術前、術后護理,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手術成功的關鍵要素。
關鍵詞:鼻內窺鏡 鼻竇炎 鼻息肉 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114-02
鼻內窺鏡手術(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是治療鼻竇疾病的一種新技術,在徹底清除不可逆病變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鼻腔和鼻竇結構,通過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引流,改善和恢復鼻腔鼻竇黏膜形態和生理功能[1]。此術具有具有術野清晰,創傷小,復發率低,治愈率高等優點。自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對200例鼻息肉、鼻竇炎患者行鼻內窺鏡手術治療,給予術前、術后精心護理,預防鼻息肉復發。總結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200例,男126例,女74例;年齡15~68歲,平均36.5歲;均有1年以上不同程度鼻塞、流膿涕、嗅覺減退及頭脹痛等癥狀,按1997年中華醫學會海口會議制定的標準分型[2]:Ⅰ型92例,占46%;Ⅱ型78例,占39%;Ⅲ型30例,占15%。
1.2 手術方法。全麻或局麻,手術采用Messerkinger術式,在內窺鏡下切除鉤突,摘除息肉,根據不同病情開放前、后篩竇和上頜竇、額竇及蝶竇,矯正解剖變異,如部分切除泡狀之中、下鼻甲,矯正鼻中隔偏曲,恢復或重建鼻竇引流通道,保留粘膜與結構重建。術后鼻腔使用凡士林紗條或者高分子膨脹海綿進行填塞。
1.3 結果。術后經6—12個月的隨訪治療,治愈165例(82.6%),好轉30例(15.25%),無效5例(2.5%),總有效率97.85%。所有病例均未出現嚴重手術并發癥。
2 護理體會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由于慢性鼻息肉、鼻竇炎患者病程較長,而且病情反復發作,不少患者擔心術后情況,再加上手術引起的正常的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因此術前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
2.1.2 術前準備。做好全面系統檢查,包括鼻竇CT、心電圖、血常規、X片、肝腎功能、血糖、血壓、出凝血時間、眼部檢查(包括眼瞼、球結膜、眼肌、眼壓、視力、視野、眼球突出度)等檢查,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病變部位、治療方案,以實施針對護理。術前1d剪鼻毛、清潔鼻腔、洗頭、洗澡,男性剃胡須、理發,術晨更衣,全麻者術前6~8h禁食、禁飲。女性手術避開月經期。囑患者禁食辣椒、大蒜等辛辣食物,戒煙酒,以減輕鼻黏膜充血,預防感冒,保證充足睡眠,使手術能順利進行。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取半坐位,減輕鼻腔鼻竇及傷口周圍組織的充血、水腫;有利于鼻腔呼吸,減少感染及堵塞機會;術后24h內用小冰袋冷敷鼻額部,以減少出血和減輕疼痛,對疼痛明顯者除心理安慰外,必要時遵醫囑給止痛藥。由于患者術后雙側鼻腔填塞,患者只能張口呼吸,口腔護理尤為重要。除鼓勵患者多飲水外,要不斷濕潤患者口腔,減少患者由于張口呼吸而引起口干,同時也減少了因咽干引起咳嗽,加重傷口疼痛及出血;鼻腔填塞物須24~48h后取出,對鼻腔干燥者,加用復方薄荷油滴鼻每日3-4次,術后2周內,每日用吸引器吸凈術腔內的血塊及分泌物,并沖洗鼻腔1~2次。
2.2.2 密切觀察病情。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體溫等生命體征和精神狀態的變化。同時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眼部情況,注意有無視力下降、復視或者眼球突出以及眼眶周圍有無腫脹、淤血等,應及時報告醫師采取措施。術后鼻腔填塞多有少量的滲血,囑患者不要緊張,采取半臥位,鼻部局部冷敷,可幫助止血、止痛、消腫,如有持續大量出血立即告知醫師,采取有效處理。要詳細記錄滲出物及滲血的量及性質。囑患者及時吐出口腔內滲出物及血液,避免血液吞入胃內,引起惡心嘔吐等不適。
2.2.3 飲食護理。全麻術后患者禁食禁飲6h后,可進半流質飲食,第2天可進食清淡、溫熱、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普食,鼓勵患者少食多餐,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愈合[3]。但避免進食過熱、煎、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2.4 術后鼻腔沖洗。術后鼻腔沖洗可以及時引流出術腔內分泌物、瘀血及干痂,減輕鼻腔黏膜炎癥和水腫,防止術腔黏連、竇口封閉和息肉再生。一般術后24~48h取出鼻腔填塞物,在充分止血的前提下,用吸引管清理鼻腔全部淤血和分泌物,術后第3d開始行鼻腔沖洗,每天2次。沖洗液為0.9%氯化鈉注射液500ml。冬天沖洗液加溫至35℃~40℃左右再用,術后鼻腔沖洗可減少炎性物質的堆積,有效的清潔鼻腔,保持鼻腔濕潤,加快術腔愈合。
2.2.5 出院指導。出院繼續隨訪治療是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痊愈的關鍵環節,患者出院后,遵醫囑要定時口服用藥,出院第1周之內不要用力擤鼻,避免逆行感染的發生。術后第1個月內可每周回院復診一次,最好在鼻內窺鏡下檢查清理術腔,可及時發現殘余和復發病變,及早處理。術后第2個月至少應2周1次復診治療。以后可根據病情發展和愈合情況,囑病人堅持復診半年至1年。術后連續鼻腔沖洗4~8周,出院后如有鼻塞、頭痛、鼻出血、流膿涕等癥狀應隨時就診。囑患者平時要注意鼻腔及口腔的衛生,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正確的擤鼻和使用滴鼻劑,保持鼻腔清潔,勿用力挖鼻孔及搓鼻部,加強體質鍛煉,預防受涼感冒,合理營養飲食。
參考文獻
[1] 田勇泉,孫愛華.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08-110
[2] 中華耳鼻咽喉科學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1997,海口).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134-135
[3] 俞曉松,陳曉玲,胡麗,等.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356例護理體會[J].貴州醫藥,2010,34(6):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