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藥材的質量的優劣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緊密相關,中藥材質量能夠客觀地表征中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集合筆者的經驗,就影響中藥材質量的因素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中藥材 質量 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196-01
中藥材的質量的優劣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緊密相關,中藥材質量能夠客觀地表征中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據統計[1],我國可用藥用的植物、動物和礦物已達11559種,其中藥用植物9,905種(占85.7%),藥用動物1,574種(占13.6%),藥用礦物80種(占0.7%)中藥品種十分復雜。因此影響中藥材質量的因素也很多,這些因素都影響中藥材用藥的質量[2]。
1 產地不同對中藥材質量的影響
在臨床用藥的過程中,我們首選的中藥材,毫無疑問最好是道地藥材。為了有效地確保療效較佳、質量可靠、品種來源正確,我們應該重視道地藥材的應用和開發。文獻資料研究表明[3]:道地藥材形成的內在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優良的遺傳品種基因,這種因素是道地藥材效佳、質優的有力保證,同時,也控制著有效成分合成、抗病蟲害能力、物種穩定性等諸多特點。我們以廣藿香為例,產地不同對中藥材質量的影響較大,產于海南島的廣藿香揮發油含量雖高,但是廣藿香酮含量甚微,且氣色較濁,而產于廣州的廣藿香廣藿香酮含量較高,且含揮發油較少,氣色純正,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 種植對中藥材質量的影響
中藥材質量的好壞與種植息息相關,這也是中藥材質量控制的源頭,應該逐步將野生藥材變為規范化種植的栽培品,有效地實現中藥材的可控、無公害、安全、優質。且各種藥用植物對自然環境的要求不一,藥用植物也受環境的影響,有的只適合在南方生長,有的只適合在北方生長[4]。如檳榔、砂仁、肉豆蔻等宜溫熱的南方氣候條件下才能生長,而人參、細辛、五味子喜寒冷氣候,多在北方生長。藥用植物在種植過程中受人為因素的影響也非常大。“三分種,七分管”是保障藥材質量的關鍵所在。從種植到采收的整個生長過程,必須根據藥材的需求作相應的措施。如玄參、牛蒡子在生長過程中要打頂,這樣藥材的根莖才粗大,種子才飽滿,有效成分高。如栽附子、芍藥要修根。白術、桔梗、地黃在開花季節要摘花,保證營養充足,根莖粗壯,有效成分高。種人參、黃連要搭遮陰棚,這樣人參才長得粗大。每種藥材種植后都需要整地、除草、施肥、灌溉、修剪或蓋地膜等。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是藥材茁壯成長的因素。但有的藥農為了一味的最求經濟效益,加大農藥的施用量,導致農藥與重金屬殘留在藥材體內。嚴重影響了藥材的質量。
3 采收時間、季節不同對中藥材質量的影響
中藥材質量與采收方法、時間、季節密不可分,其質量的優劣取決于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這一點早已被我國古代醫家所重視。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藥用植物所含有的有效成分的含量都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在花蕾期,薄荷所含有的揮發油含量可以達到近3%,而到了花后期,薄荷所含有的揮發油卻降到1.5%,但是藥農為了采割薄荷,一般采割的時間都是選擇在花后期,盡管產量能夠達到花蕾期的2倍多,但是薄荷的質量卻大大降低了。又如甘草在開花前期,所含的甘草甜素為10%[5],而在生長末期,所含的甘草甜素為3.5%,相差近3倍。這些事例充分說明,忽視中藥材的質量,而單純地去追求最大的產量是不可取的。適時采收中藥材,能夠大幅度提高其質量。
4 加工對中藥材質量的影響
藥用植物采收后,除少數要求鮮用如生姜、蘆根外,絕大多數需產地簡單加工(揀、洗、切片、蒸、煮、湯、干燥等)。因此嚴格加工,符合藥用要求是確保藥材質量與運輸安全的必要過程。產地加工對藥用質量的影響非常大,除去雜質及非藥用部位不徹底,影響藥材的純凈度。在加工或修制過程中未按藥典規定進行操作,會使藥材質量嚴重受損。如在熏硫過程中為了使藥材色澤潔白,防止霉爛變質,就延長熏硫時間,致使藥材熏硫后殘留硫化物,影響藥材的質量安全。有些藥物經熏硫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大大降低。如白芷經熏硫后其有效成分香豆素類嚴重降低,影響用藥質量。同時熏硫也會造成環境污染。業內人士認為,之所以有大量的劣質藥才上市,就是因為種植方法不當、加工不規范,產生大量的劣質藥材,勢必影響藥材的質量[6]。
5 摻假摻雜對中藥材質量的影響
一些不法商販由于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不惜違背職業道德,在中藥材運輸、使用、儲存、經營、生產等環節中摻假摻雜,這樣一來,使得中藥材的臨床療效和商品價值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如人參偽充西洋參、平貝母的幼小鱗莖和東貝母的小鱗莖偽充松貝、以大葉木蘭偽充厚樸等等。
參考文獻
[1] 杜曄.探析影響中藥質量的因素[J].中國實用醫藥,2011,(24):227-228
[2] 華國棟.中藥炮制與臨床療效的關系[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5,(10):102-105
[3] 楊立娟,于順平.淺談中藥炮制在中醫藥學中的必要性[J].黑龍江醫藥,2010,(01):159-162
[4] 萬定榮.藥材檢驗中某些技術與方法性問題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2007,9(6):1825
[5] 黃淑杰.中藥質量下降影響中醫發展的思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6:120-121
[6] 黃華.試論中藥品種的發展與臨床用藥的關系[J].中國藥業,2011,0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