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評估理療、藥物、針刺、艾灸等綜合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效果。
方法:隨機將門診43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男26例、女17例,年齡13-63歲)采用理療、藥物、針刺、艾灸等綜合治療。
結果:43例中,痊愈35例,占81.4%,顯效5例占11.6%,有效3例,占7%,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結論:綜合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療效滿意。
關鍵詞: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綜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52-01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莖乳突孔內面神經急性非化膿性炎癥所致的一種面神經損傷。男女均可受累。本病多急性發作,半數以上24小時內造成面神經嚴重麻痹,表現為患側面無表情,額紋消失,眼裂擴大,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鼻唇溝變淺,口角偏向健側等。筆者采用綜合療法治療此病,療效滿意,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齡13-63歲,病程最短半天,最長3個月,均符合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
1.2 治療方法。
1.2.1 藥物治療。本病初期(一周內)屬于急性期,給予激素和神經營養藥物治療。強地松10mg,tid。維生素B1 0.1im qd。維生素B12 0.5mg im qd。
1.2.2 物理治療。急性期給予超短波治療,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
1.2.3 針刺治療。取穴:患側翳風、攢竹、陽白、四白、迎香、地倉、頰車、健側合谷。針刺自發病第五天開始。針刺方法:穴位常規消毒,選用1-1.5寸的毫針刺入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天一次。10天為一個療程,療程間歇3-5天。
1.2.4 艾灸治療。艾灸在針刺后同時進行。取穴:迎香、地倉、合谷、翳風。醫者持點燃艾條在距穴位2-3cm處,以溫和灸法施治,以患者感覺溫熱為宜,每次每穴施灸5-7分鐘,每天一次,10天為一個療程,每個療程之間可間歇3天。
1.2.5 訓練癱瘓面肌。指導病人每天進行患側面肌按摩及面部功能鍛煉,手法輕柔,用力適度。每日兩次,每次30分鐘,同時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受涼,注意對眼睛的保護。
1.3 療效判斷標準。痊愈:癥狀和體征消失,患側面肌功能恢復正常;顯效:癥狀和體征接近正常,面部稍不對稱;有效:癥狀和體征較治療前有好轉,面部不對稱明顯;無效:癥狀和體征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所有病例在艾灸和針刺滿4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估。
2 結果
43例中,痊愈35例,占81.4%,顯效5例占11.6%,有效3例,占7%,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3 討論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一種常見病,其受損程度取決于莖乳突孔內面神經急性炎癥水腫的程度和持續時間,水腫時間愈長,程度愈重,面神經受壓時間愈長,愈易變性而難以恢復。
急性期主要是控制面神經炎癥和水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面神經受壓。選擇急性期超短波治療,主要起到緩解面神經水腫,減少炎癥對面神經損傷的作用,促進面神經恢復。激素治療能減輕面神經水腫,防止面神經變性。維生素B1,B12營養神經。發病五天后開始針刺和艾灸治療,針刺是本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能通過興奮面神經,改善面神經周圍的血液循環,促使面神經炎癥消退,促進神經纖維功能的恢復。艾灸療法是利用艾條燃燒時的物理因子和藥化因子,與腧穴的作用、經絡的特殊途徑相結合,產生一種綜合效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水腫的吸收,提高機體免疫力。配合相關的患側面部肌肉自我按摩及面肌功能鍛煉,可興奮運動神經,鍛煉肌肉收縮功能,可防止肌萎縮。因為周圍型面神經麻痹的病因、病機較為復雜,影響其療效的相關因素較多,因此采用上述療法聯合應用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較為穩妥,可相得益彰,縮短病程,加快癱瘓面肌功能的恢復,提高治愈率。臨床實踐證明,采取以上綜合治療,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