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190-01
2008年9月-2010年3月,作者采用自擬中藥方對60例高脂血癥患者進行了治療前后對照研究,取效較好,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選擇。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52±8.6)歲;60例中門診患者48例,住院患者12例。以1993年衛生部藥政局頒布《新藥(中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高脂血癥的診斷標準:2—4周采血2次,如2次血清TC≥5.98mmol/l(230mg/dl),或TG≥2.2mmol/l~≤5.5mmol/l(≥200mg/dl~≤500mg/dl)或HDL-C男性≤1.04mmol/l(40mg/dl),女性≤1.17mmol/l(45mg/dl)作為參考條件。作為參考條件。除外糖尿病、腎癥、肝膽和內分泌疾癥者。
1.2 治療方法。
1.2.1 藥物組成(g)。陳皮30,半夏15,山楂30,山七粉15,紅花15,蒲黃10,澤瀉15,大黃粉10。
1.2.2 使用方法。本試驗在門診和住院條件下進行,治療前停服其他降血脂藥7天,從第8天開始給予自擬降脂湯。上述中藥均為深圳市三九現代中藥有限公司的中藥配方顆粒,溫水沖服,每日一劑,早晚各一次沖服。
1.3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經自擬降脂湯治療后15天與治療前比較TC明顯降低(t=2.41、P<0.05),TG顯著下降(t=6.16,P<0.01),HDL-C明顯升高(t=2.23,P<0.05),治療30天與治療15天比較,血脂水平相似,TC、TG、HDL-C的t值分別為0.48、0.24、0.29,P值>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所有60例病例未出現明顯有良反應,且治療前后檢查血尿分析,肝腎功能、出糖、心電圖均無異常改變。
3 討論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痰濁血瘀是高脂血癥的易患因素[1],多數學者認為該病基本病理變化為本虛標實,本虛屬肝、脾、腎氣虛,標實為痰濁血瘀。本方中陳皮、半夏、山楂、澤瀉健脾除濕,三七粉、紅花、蒲黃活血化瘀,大黃粉涼血活血。本方功效為活血化瘀,健脾除濕,痰瘀同治[2]。觀察結果表明,療程達到15天,即可明顯降低高脂血癥患者的血清TC和TG,并對HDL-C有明顯升高作用。高脂血癥是冠主病“危險因子”,高脂血癥主要是指血清TC或TG水平過高或HDL-水平過低。醫學實驗證明:蒲黃能病減少膽固醇和脂肪酸在體內的合成,促進脂質的轉化和清除,從而使血脂降低[3]。澤瀉有明顯的降低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脂以及升高HDL-C的作用[4]。山楂能使血清膽醇、甘油三脂降低[5]。紅花能使血清膽固醇、肝膽固醇下降[6]。大黃能使總膽固醇(TC)和甘油三脂(TG)降低[7]陳皮中含有的橘油具有極強的溶解膽固醇結石的能力[8]半夏可以阻止或延緩食餌性高血脂癥的形成,并對高血脂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9]。綜上所述,自擬降脂湯無論從中醫理論角度,還是從實驗證明,臨床應用后的效果觀察,都反應出對高脂血癥的治療有一定療效。且中藥配方顆粒具有藥效穩定、服用方便的特點,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吳松鷹.影響脂質代謝中醫因素的多元分析.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8,2(8):5~7
[2] 周瑕青.評估活血化瘀,健脾化濕,痰瘀同治對實驗性高脂血癥家兔主動脈內膜斑塊形成的影響.中醫雜志,2006,37(3):174
[3] 張彩英.中藥蒲黃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機制的研究.衡陽醫學院學報,2010,19(3):75
[4] 蔣玉鳳.澤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系列研究(八).北京中醫學院學報,2010,14{增刊}:146
[5] 孫曉飛.山楂核提取物對實驗性高血脂作用.山西中醫,2008,4(4):49
[6] 張秋海.桃仁的研究進展.實用中醫結合雜志,2009,(3):163
[7] 袁弋.硝黃粉外敷治療會陰側切傷口硬結130例.北京中醫學院學報,2009,15(1):29
[8] 周群.橘油溶解膽石的初步觀察.貴州醫藥,2010,(2):2
[9] 洪行球.半夏降血脂作用研究.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8:1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