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減少和預防術后肺不張的發生,對3例膽囊切除術后并發急性肺不張的病例進行了分析,3例病人術前均有基礎疾病,發現及時,均痊愈出院。提示在外科護理工作中,除要嚴密觀察病情外,護士應該熟悉膽囊切除術后并發肺不張的相關因素及肺不張的臨床表現,早期預防,早期發現對癥處理,以提高手術后的成功率。
關鍵詞:手術后并發癥 肺不張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128-02
膽囊切除是治療膽囊結石的首選方法,效果確切。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1月共施行膽囊切除術40例,其中3例術后并發肺不張,發生率為7.5%,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齡在64—78歲;術前合并有糖尿病1例;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例,手術時間為2.5-3.5小時,手術后18-32小時,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口唇紫紺,血氧飽和度下降等癥狀,經加強抗炎、化痰、止咳、支持等治療,配合積極有效的護理,均未再發生并發癥,最后3例痊愈出院。
2 護理對策
2.1 準確評估觀察病情。膽囊切除手術時間長,術后心肺功能差,加上老年患者,術前又患有慢性阻塞肺疾病,多因素聯合在一起可能是導致術后肺不張的主要原因,術前合并有糖尿病也是并發肺不張的高危因素。本組病例中有2例合并有慢阻肺,1例合并有糖尿病。早期發現、及時診斷肺不張對于采取有效的治療和良好的預后十分關鍵。肺不張的診斷標準為:①患者表現為呼吸費力,胸痛。②X線檢查發現:一側肺野致密影,縱隔向患側移位,病側隔升高,肋間隙變窄,對側肺代償性氣腫[1]。③參考患者血氧飽和度下降等改變可以確診。所以,護士熟悉患者術前病情有利于對術后病情的觀察和判斷,護理中仔細分析每例患者的危險因素,評估可能發生的風險程度,通過加強巡視,執行護理常規,及早發現可疑情況。同時,重視傾聽患者的不適主訴,及時發現患者突然出現的呼吸加快至26-30次/分,血氧飽和度下降到88-90%,且伴有少許的咳嗽、咳痰,積極的查找原因并報告醫生,經檢查,考慮為肺不張,即行床邊X線檢查顯示肺受壓,確診。
2.2 疼痛護理。手術切口疼痛多發生在術后24小時內,24小時以后疼痛逐漸減輕,咳嗽、活動等刺激,可以加重疼痛。因此應協助患者行半臥位以減輕切口的張力。左側臥位可避免右側切口受壓,減輕疼痛。
2.3 術后常規護理。麻醉反應過后安置病人即半臥位,按時巡視,密切觀察病情:①監測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變化并記錄;②觀察尿量、記錄24小時出入量,維持液體平衡;③觀察切口有無滲血;腹腔引流液性質及量變化,如果短時間引出鮮紅液體,應立即通知醫生,更換引流袋,記錄引流液的顏色、量、性質;④觀察患者面色、末梢循環,有無四肢發涼、出冷汗等休克;⑤觀察患者有無腹痛等表現。⑥維持各引流管效能:妥善固定,防止扭轉、堵塞及脫落,每1~2小時擠壓一次,遵守無菌操作規程,避免逆行感染。
2.4 保持輸液通暢。肝膽外科患者肝功能受損,糖原貯存減少,按醫囑補充葡萄糖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2.5 預防肺不張及褥瘡。①吸煙者入院后立即勸告停止吸煙;②全麻術后患者,應及時吸出其口腔分泌物,防止誤吸;帶有氣管插管者,及時為其吸痰,拔管前后也應充分吸痰。③患者麻醉清醒后,鼓勵其進行深呼吸運動和進行有效咳嗽、排痰;臥床期間,護士應每2小時為其翻身叩背一次,促進排痰。對骨突出處進行按摩,預防褥瘡發生。護士應掌握肺不張的臨床表現,發現情況立即報告醫生、盡快處理。
2.6 營養支持。手術后病人要禁食,所需營養靠靜脈輸入維持。為促進腸蠕動,可結合中醫特色,術后第一天即給予“足三里”穴位注射并穴位按壓,因“足三里”穴位有調理脾胃、扶正培元,通經活絡功能,主治胃痛、腹脹等癥。術后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后可進食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以后逐步向普食過渡。
2.7 血糖監測和控制。麻醉、手術應激會使患者血糖升高,高血糖可以降低機體免疫功能,增加患者感染的易感性[2],糖尿病病人手術耐受力差,術前應控制血糖水平,糾正水電解質代謝失調和酸中毒,改善營養情況[3]。術后立即測血糖,觀察動態變化,根據情況及時對癥處理。報告中的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后未能立即監測血糖。患者在術后32小時即突然出現呼吸困難,呼吸加快,即測量血糖,結果血糖值高達24.0mmol/L。即遵醫囑將短效胰島素用微泵持續注入,根據血糖監測結果隨時調整注射速度,使血糖控制在7.0-10.0mmol/L。
3 討論
3.1 樹立預防意識。護士應樹立預防意識,熟悉患者術前病情和術后護理常規,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3.2 術前預防及護理。術前注意高血壓、糖尿病的原發病治療,教會術后床上主動和被動活動的方法。術前要加強評估,做好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
3.3 加強基礎護理。術后及時動態評估患者舒適狀況,協助取舒適臥位并定時翻身;提供細致的生活護理。視病情指導并協助患者早期離床活動,制定活動計劃,預防并發癥。護士應盡可能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產生自理的需要,培養其自理能力。
3.4 及時給予預防性護理措施干預。肺不張是膽囊切除術后的一種并發病,極少發生。護士在護理過程中,要密切觀察,不斷提高對肺不張的認識,采取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提高高危人群和發病者的生存率。工作中,應通過分析每個患者具備哪些危險因子,評估可能發生的風險程度,及時給予預防性護理措施干預。
參考文獻
[1] 陳文彬,潘祥林主編.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1
[2] 趙立英,闕呈立,鄧蘭芬.ICU患者的血糖控制及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1):62-64
[3] 吳在德,主編.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