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頭顱CT特點,旨在提高急性期腦梗死診斷準確率。
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年至2012年收治的105例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病例均做了發病早期(1-6h)CT掃描及發病后24hCT掃描,總結其CT檢查。
結果:105例病人中致密動脈征25例,腦組織低密度征19例,灰白質交界不清18例,后均經臨床診斷證實。
結論:早期腦梗塞患者CT表現各有特點,掌握早期CT表現,有利于早期診斷與治療。
關鍵詞:腦梗死 CT 早期診斷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16-02
腦梗死是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占絕大部的腦卒中病人,主要有腦動脈閉塞性梗死、腔隙性腦梗死和腦栓死等,其中又以腦動脈閉塞性梗死最為常見。隨著基層醫院CT診斷機的普及,CT檢查對腦梗死診斷極具普遍意義,并常為急性腦梗塞的首選檢查方法,但是,在梗塞后的前面幾個小時內,CT表現常很輕微,容易漏診。當早期缺血性梗塞的影像改變出現時,一開始常為隱蔽的并隨時間而明顯,熟悉一些急性梗塞的影像征象有助于識別其病因。MRI可早期清晰地顯示梗死灶,但危重病人受病情限制,病人植入起搏器、假牙及動脈瘤安置金屬夾等不能做MRI檢查,加之其昂貴的價格,故對腦梗死病人,頭顱CT早期的明確診斷,及時的溶栓治療,對降低腦部損傷,減少后遺癥至關重要。本文結合我院腦血管病專科醫院特點,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009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105病例早期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其CT檢查結果,希望能對提高早期診斷率,為早期治療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贏得寶貴時間提供幫助。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選擇2009年2月~2012年5月我院收集的105例早期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58例,女性47例,年齡42-82歲,平均年齡60歲。發病時間均少于12小時。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感覺障礙、意識障礙,突發偏癱、失語、麻木等癥狀,其中61例有多年的高血壓病史,所有病例均經臨床證實為急性腦梗死患者。
1.2 方法。CT掃描方法全部均用西門子spirit螺旋CT掃描機進行常規CT頭顱掃描,以10mm層厚(少數病例可疑區域增加3—5mm層厚)連續橫斷掃描,并測量其CT值及對側部位CT值,以作比較。
2 結果
本組105例早期腦梗死患者,均在早期(1-6h)行頭顱CT平掃,且24小時后CT檢查證實為急性腦梗死。仔細閱片后發現,早期CT出現特異性表現者62例,陽性率約為59%,與文獻報道[1]接近。主要表現為:1致密動脈征25例;2腦組織低密度征19例;3灰白質交界不清18例。上述105例患者均行頭顱MRI檢查,證實為急性腦梗死。
3 結論
急性腦梗死是最常見的腦血管意外,腦血栓形成是形成腦梗死的重要因素。好發部位為大腦中動脈,頸內動脈的虹吸部和椎動脈,基底動脈中下段等。腦梗死的發病時間比較短,血液未完全供應中斷,腦細胞本身并沒有完全壞死和變性,梗死腦組織成分的改變并不是十分明顯。喪失功能的神經元仍可存活6—8小時,最長可存活48小時。因為早期往往缺乏明顯的CT表現,常在發病24小時后才顯示出典型的梗塞CT表現,以致誤診或漏診早期腦梗塞,而延誤了動脈或靜脈性溶栓治療時機而導致大面積不可逆的腦組織壞死。因此腦梗死早期的準確診斷,早期治療,挽救存活的腦組織,是臨床成功治療腦梗死的關鍵。
本組105例患者早期頭顱CT主要有以下表現:①致密動脈征:是大腦動脈(常見于大腦中動脈)梗塞導致腦梗死的間接征象[2]。由于閉塞大腦中動脈的血栓或栓子吸收X線較腦實質或對側正常大腦中動脈多,表現為一段腦動脈的密度高于同一支腦動脈的另一段或其他動脈的密度,呈條狀或點狀動脈密度增高,CT值大于56Hu,一般在發病30分鐘即可顯示,是腦梗死的超早期征象[3],可作為溶栓治療的一個指標。②腦組織低密度征:表現為局限性邊界不清,腦實質低密度區。病理基礎主要是血管源性腦水腫。此種征象可能因腦梗死發生后,引起細胞內水腫所致。由于超急性期腦梗死的血管源性腦水腫常甚輕,病變區的密度常只有輕微下降,需仔細與健側或周圍正常腦組織對比才能發現。其中以豆狀核密度降低、輪廓模糊出現最早、出現率最高,其次為島葉外帶密度降低和灰白質分界模糊不清,又稱島帶消失征。③灰白質交界不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灰白質交界區低密度影(或輕度腦白質密度減低),可能由于皮層海馬和紋狀體對缺血比較敏感,缺血早期出現低密度改變,從而使灰白質界面呈現模糊均一的低密度影改變。也有表現為腦溝腦池變淺消失,腦室受壓等,可能與腦組織水腫所產生的占位效應有關。
雖然醫學影像技術不斷發展,但在基層醫院頭顱CT仍是急性腦血管病首要的篩查手段,熟悉、掌握CT的早期征象,可以為患者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治愈率,改善預后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馬膏峰,賈建平.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管異常與CT灌注成像及臨床預后關系的研究[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0,25(2):19-21
[2] Krings T, Noelchen D, Mull, et al.The Hyperdens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Sign:A Computed Tomography Marker of Acute Ischemia in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y[J] .Stroke, 2006, 37(11):399-403
[3] 張興雨.常規CT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腦梗死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5,16(6):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