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溫灸針刺并用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臨床效果。
方法:將我院的2600例肌筋膜疼痛綜合征采用溫灸針刺并用治療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其治療后的效果情況。
結果:經過隨訪半年以上,依據以上的療效評定進行統計,治愈1000例,顯效880例,有效450例,無效270例,總有效率為89.6%。
結論:溫灸針刺并用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效果明顯,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癥狀,且操作簡單,安全可靠,副作用小。
關鍵詞:溫灸針刺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 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191-01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常與肩周炎、頸椎病等相混淆,臨床的癥狀特點是一個或者多個區域肌肉軟組織有壓痛點,發病人群以伏案工作和長期坐著工作的人群,在各個年齡均可發病。目前的治療無明確的方法。而我院就溫灸針刺并用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在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為本院2009年5月-2012年1月的患者,共計2600例。男1900例,女700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68歲,平均年齡34.64歲;病情輕型1550例,中型650例,重型400例;病程最短5天,最長4年,平均1.8個月。所有的病例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實施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標準[1]。有以下幾個方面:腰背部等有明顯的酸痛和壓痛處;疼痛部位有一個以上;疼痛處存在著結節狀或條索狀物;陰雨天或者勞累后加重;有勞損病史。均經過影像學和血等化驗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類似的癥狀。
1.2 治療方法。予以溫灸針刺并用治療。具體的方法為在患者有明顯壓痛點患者主訴最突出的區域常規的碘伏消毒,選擇合適的長度的針灸針進行壓痛點周圍的點刺,一般背部斜刺0.5-0.8寸為宜,腰背部直刺0.8-1寸以夾脊穴、俞穴、阿是穴等為主。針刺完畢后再在相對應的穴位針上置入艾柱3-5樁的艾柱,將其點燃后進行溫和灸,直至皮膚出現潮紅,以患者能耐受為準。或者采用加熱巡檢儀對針刺部位進行加熱,維持的時間一般以半小時為宜。以上每日一次,治療7天為一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 療效觀察。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確定評定標準[2]。治愈:癥狀、體征消失,活動正常,3月內無復發;顯效:癥狀、體征基本解除,但勞累或陰雨天稍有不適,活動正常,3個月內復發少于1次。有效:癥狀、體征明顯緩解,活動改善可,天氣改變癥狀復發;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疼痛明顯。
2 結果
經過隨訪半年以上,依據以上的療效評定進行統計,治愈1000例,顯效880例,有效450例,無效270例,總有效率為89.6%。
3 討論
現代的醫學研究認為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是筋膜、肌肉、肌腱、腱鞘和皮下組織等的非特異性炎癥。多是由于[3]急性的扭傷或者長期的勞損所導致的肌肉纖維裂開,毛細血管破裂出血,組織液溢出引起局部血液循環、組織營養代謝障礙,從而出現了神經卡壓,形成慢性疼痛,肌肉痙攣,組織粘連,日久不愈,反復發作。依據本病的發病機制通過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及組織間的壓力,促進作用部位的血液循環,增加周圍組織血流量,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功效。
從中醫的角度分析,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屬于“痹證”的范疇。中醫的理論以為“痹在骨為重,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皮則寒,在于肉則不仁”,多是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邪趁虛而入,或者長期的伏案工作引發氣滯血瘀,經絡痹阻,寄留機表而表現為有條索狀或者結節狀物,對屬于“本虛標實”癥侯。而針刺能夠刺激腦啡肽的釋放,提高機體的耐受性,使致病因子及早排出,促進組織修復,同時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減少炎性細胞及淋巴細胞在損傷部位聚集,有利于損傷的修復。而通過艾條或者加熱巡檢儀產熱,使得體溫升高,促使血管擴張和血流量增加,達到疏通經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局部水腫,促進新陳代謝,松解粘連,改善肌群的緊張狀態,減輕痙攣對血管的壓迫,促使致痛物質的排泄,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驅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4]。
綜上所述,溫灸針刺并用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效果明顯,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癥狀,且操作簡單,安全可靠,副作用小。
參考文獻
[1] 楊洸.針灸推拿針刺溫灸并用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37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1,17(7):69-70
[2] 康明非,陳日新,田寧等.熱敏點灸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臨床療效研究[J].江西中醫藥,2006,37(4):49-50
[3] 陳日新,康明非,何維莉等.熱敏穴灸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08,28(6):395-398
[4] 李曉宏,趙偉成,楊承祥等.替扎尼定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5):4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