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86-02
股骨粗隆下骨折臨床較為少見,治療較為棘手[1]。本院自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股骨粗隆下骨折24例,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2月-2011年2月本院收治的股骨粗隆下骨折24例,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齡21~55歲,平均41.2歲。左側15例,右側9例,其中交通傷14例,重物砸傷6例,墜落傷4例。所有患者均為閉合性損傷,不合并神經血管損傷。骨折按Seinsheimer[2]分型:ⅡA型3例,ⅡB型6例,ⅡC型6例,ⅢA型6例,ⅢB型2例,Ⅳ型1例。其中手術治療18例,保守治療6例,受傷至手術時間4h-5d,平均30h。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骨折類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手術治療。患者仰臥,大部采取蛛網膜外硬膜下聯合麻醉,根據骨折類型選擇復位方式,取股骨大粗隆上(閉合復位)或外側切口(直接復位),骨折復位后,根據骨折類型選取合適髓內固定進行固定。術后疼痛減輕后即開始患肢功能鍛煉,術后12周部分負重,根據X片復查情況決定是否去拐負重。
1.2.2 保守治療。不適合手術或拒絕手術患者,采取股骨髁上或脛骨結節持續骨牽引6-8周,固定期間鼓勵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定期復查x片,至放射學上出現明顯骨痂連接時開始部分負重,視骨折愈合情況逐漸增加負重量,待骨折完全愈合后過渡到完全負重。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P<0.05作為有顯著性差異的標準。
2 結果
注:①療效滿意率根據Beaty影像學標準評定;②采用卡方檢驗,兩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手術組滿意率明顯優于保守組,P<0.01。
注:①療效滿意率根據Theologis影像學標準評定;②采用卡方檢驗,兩組之間滿意率存在顯著性差異,手術組明顯優于保守組,P<0.01。
注:①髖關節功能根據Sanders標準評定;②采用卡方檢驗,兩組之間優良率存在顯著性差異,手術組明顯優于保守組,P<0.05。
3 討論
股骨粗隆下骨折指發生在小粗隆至股骨狹窄部之間的骨折,其發生率較低,僅占股骨干骨折的4%~10%,治療較為棘手[1]。以往股骨粗隆下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療,行下肢曲髖屈膝牽引或手法整復后髖人字石膏固定。但研究表明:保守治療難以達到良好的對線、對位,遠期肢體不等長、成角、旋轉畸形等并發癥十分常見[1]。長期的牽引或石膏固定不僅不利于臨床護理,而且還會增加痛苦。另外由于非手術治療關節活動較晚,常常會引起傷后髖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影響髖關節功能。因此對于有移位的股骨粗隆下骨折,目前多主張手術治療。本組行手術治療的18例無論其早、晚期的影像學評價及末次隨訪的髖關節功能均明顯優于保守治療組。
目前臨床上采取的手術方法較多,有閉合復位彈性對內釘固定、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克氏針內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等,但不同學者對手術方法的選擇卻存在一定的爭議。采用髓內固定具有創傷小,出血少,不干擾骨折端的局部環境等優點,而且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矯正成角及橫向移位能力,但它矯正旋轉移位的能力較差,因此術后也應防止旋轉畸形再次發生。本組采用髓內固定治療粗隆下骨折與其他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優點:固定牢固,接近負重力線,利于載荷的傳遞,力臂短,彎矩小,抗疲勞能力強,且手術切口小,多可閉合復位置入,且更具力學和生物學優勢。本組采用髓內固定治療的患者,手術順利,術后療效滿意。股骨粗隆下骨折因解剖學原因,有時復位困難,導致內固定物通過骨折端困難,對于此類情況,可作小切口切開復位,切勿為追求微創而強行閉合復位或置入內固定物。鑒于髓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下骨折具有上述優點,且該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筆者認為股骨粗隆下骨折宜優先選擇髓內固定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1] James jarvis,Dafin Davidson,Merv Letts.Management of sub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skeletally immature adolescents[J].Journal of Trauma—Injury InfectionCritical Care,2006,60:613-619
[2] Seinsheimer F.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J].J Bone Joint Surg,1978,60:300—306
[3] Beaty JI.Femoral shaft fractur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J Am Acad Oflhop Surg,1995,3(4):2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