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自擬胃康湯加味治療復發性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
方法:以自擬胃康湯加味為基本方,辨證加減,6周為1個療程。
結果:37例中,治愈20例(55.1%),好轉14例(37.8%),無效3例(8.1%),總有效率91.9%。
結論:該方對各證型復發性消化性潰瘍均有效,其中單純脾胃虛寒型的臨床療效滿意,不良反應少。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 中醫藥療法 自擬胃康湯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79-01
消化性潰瘍(PU)是一種多發病、常見病,十二指腸球部潰瘍(DU)較胃潰瘍(GU)多見[1]。本病治愈后復發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治療不徹底、伴隨膽汁反流、吸煙、季節變化、心理障礙、部分藥物均可成為潰瘍復發的原因或誘因[2]。2005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對確診的37例復發性PU,經中醫辨證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所有患者治療前均曾明確診斷為消化性潰瘍,并至少服用西藥2周,且停藥2個月以上又出現相應癥狀;選取愿意服用中藥煎劑治療,并排除1個月內曾出現嘔血、黑便患者共37例,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齡18~67歲,平均40.2歲;病程1~17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脘腹疼痛,可伴有反酸噯氣、口苦、納差,惡心、嘔吐、腹脹、腹瀉;潛血試驗陽性者15例。其中DU患者23例,GU 11例,復合型3例。所有病例均經電子胃鏡和(或)X線鋇餐檢查確診。
1.2 診斷標準。參考文獻標準[2],選取:①有PU的典型癥狀;②內鏡下見有活動期潰瘍,且潰瘍直徑<10mm;③X線鋇餐有壁龕者。凡具有①+②或③者,或單純②或③項列入研究組。
1.3 辨證分型。按高等醫藥院校《中醫診斷學》第5版辨證標準均存在脾胃虛寒證,其中:①單純型22例(59.5%),證見胃痛隱隱,喜溫喜按,饑餓痛甚,進食痛減,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弱。②兼肝胃不和證6例(16.2%),兼見胃脘脹痛每因情志而發,伴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脈弦。③兼氣滯血瘀證5例(13.5%),兼見胃痛如刺,按之痛甚,食后加重,和(或)黑便、潛血陽性,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④兼郁熱、濕熱證4例(10.8%),兼見胃脘灼痛,口苦,大便時干時溏,舌苔厚膩、黃白相兼,脈弦數或濡數。
1.4 治療方法。
1.4.1 基礎方。自擬胃康湯:黃芪30g,桂枝12g,白芍15g,炙甘草6g,生姜5片,大棗4枚,陳皮9g,丹參15g,蒲公英12g,黃芩12g,烏賊骨15g,浙貝12g,煅瓦楞18g,白芨(沖服)3g。用法:上藥水煎兩次,每次加水300ml,文火煎40min,取汁100ml,分兩次溫服;每日1劑;2周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3個療程。
1.4.2 辨證加減。①胃脘冷痛者加良附丸溫胃散寒;②兼肝胃不和證合四逆散以疏肝和胃,噯氣頻作者,加白蔻、旋覆花;③兼氣滯血瘀證合失笑散,加三七或云南白藥,痛甚者去大棗,加香附、元胡;④兼郁熱證去桂枝、減黃芪量合左金丸;⑤兼濕熱者去黃芪、桂枝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濕,加黃連清熱燥濕;納差者,加麥芽、神曲、內金消食開胃;噯腐吞酸,食積不化者合保和丸消食導滯;脘痞腹脹者加萊菔子、香附、厚樸行氣寬中、消痞除滿;便秘者加沙參、麥冬、石斛生津潤腸通便。
2 結果
2.1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文獻[3]分為三級:(1)治愈:①胃鏡示潰瘍愈合和(或)X線鋇餐檢查龕影消失;②癥狀、體征消失。(2)好轉:①胃鏡示潰瘍較前縮小和(或)X線鋇餐檢查龕影縮小;②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緩解或減輕;(3)無效:①胃鏡和(或)X線鋇餐檢查潰瘍較前無改善或加重;②臨床癥狀和體征無變化或加重。
2.2 治療結果。所有患者完成療程后,按前述標準判斷療效,37例中,治愈20例(55.1%),好轉14例(37.8%),無效3例(8.1%),總有效率91.9%。
3 討論
3.1 關于病因病機。PU屬祖國醫學“胃脘痛”、“吞酸”、“嘈雜”、“血證”等范疇[3]。多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肝郁氣滯,橫逆犯脾,或感受寒濕,傷及中焦,日久均導致脾胃虛弱,中陽不足,陽虛則寒,寒甚則氣滯血凝,氣血失調,胃膜失于濡養而發病。本病以脾胃虛寒為本,所兼氣滯、血瘀、濕阻、郁熱為標。病機重點在于正虛邪干,涉及臟腑主要為脾、胃、肝。
3.2 關于治法方藥。本病屬本虛標實,治宜扶正祛邪,標本兼治。脾胃虛寒/弱是本,益氣健脾、溫中散寒則為治療本病的大法。故以自擬胃康湯溫中補氣,和里緩急。方中重用黃芪,既有甘溫益氣建中之功,又有升陽托毒生肌之效;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生姜溫中和胃,降逆止嘔;大棗益脾醒神;炙甘草甘溫,既助黃芪、桂枝益氣溫中,又合芍藥酸甘化陰而益肝滋脾。因飴糖滋膩,有助氣滯、生濕熱之弊,故棄而不用。加丹參一味,功同四物,養血而不留瘀,行血而不傷正;陳皮行氣;蒲公英、黃芩殺菌祛邪之力強;烏賊骨、浙貝、煅瓦楞制酸斂瘍、護膜止痛;白芨護膜斂瘍、祛腐生肌;重用桂枝,一則取其溫陽散寒之功,二則制公英、黃芩之寒涼。諸藥相合,共奏溫中健脾、殺菌祛邪、抑酸止痛、斂瘍生肌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芪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丹參可直接增強胃黏膜血液循環,促進細胞再生,提高潰瘍愈合的質量;烏賊骨能降低胃酸濃度;白芨在胃內形成一定厚度的膠狀物可保護胃黏膜,且具有止血作用;黃芩有較廣的抗菌譜,且對Hp呈高度敏感[4]。
總之,復發性消化性潰瘍病情雖然復雜,但以脾胃虛寒為本,兼見氣滯、血瘀、濕阻、熱郁之象。自擬胃康湯加味對各證型復發性消化性潰瘍均有效,其中單純脾胃虛寒型的臨床療效最滿意,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4-392
[2] 郭曉俊,栗瑛.消化性潰瘍復發原因及預防措施探討[J].長治醫學院學報,2006,20(1):27-28
[3] 吉文.中西醫結合治療復發性消化性潰瘍的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4,22(2):34-35
[4] 湯建光,閆清海,王玉芳,等.中藥潰康寧膠囊治療消化性潰瘍106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02,43(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