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循證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康復預后的影響。
方法:選擇10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從心理、生活、并發癥護理及出院指導等方面進行循證護理,比較2組患者在1年內并發癥、后遺癥及自理能力的差異。
結果:觀察組在1年內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后遺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在1年內自理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
結論:循證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預后有重要作用,減少了并發癥和后遺癥發生率,提高了自理能力。
關鍵詞:循證護理 腰椎間盤突出癥 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123-02
腰椎間盤突出癥(Herniation of lunmbar intervertebral disk)是指由于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突出刺激和壓迫馬尾神經或神經根所引起的一種綜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可發生于任何成年人,最多見于中年人,以20—50歲為多發年齡,男性多于女性。[1]本研究從護理角度出發,選擇2009年3月~2010年3月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02例,觀察循證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預后的影響,為能讓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提高康復效果提供有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9年3月CT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102例,男72例,女30例,年齡36—87歲,體質量47—84kg,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例。對照組男35例,女16例,年齡36—85歲,體質量48—82kg.觀察組男37例,女14例,年齡38—87歲,體質量47—84kg。2組在性別、年齡、體質量及原發病種類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即隨時觀察病情,嚴密觀察患者腰腿疼痛的程度,觀察患者精神及生命體征變化,嚴格按照常規進行護理操作。觀察組從心理、生活、并發癥護理及出院指導等方面進行循證護理。①心理護理。關心體貼患者,積極了解患者心態變化,以親切溫和的語言和文明規范的行為,對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心理溝通和幫助,以幫助其解除思想負擔,使患者以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去積極地配合治療。②生活護理。a.飲食方面。避免進食三高飲食,應以足量優質蛋白、高維生素、富含鈣質及纖維素的飲食為主,平時應進食易消化、產氣少的食物,宜少量多餐,禁食油膩、辛辣刺激飲食,適量飲水,保持大便通暢。指導患者養成床上排便和定時排便的習慣。b.功能鍛煉方面。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初期腰部制動,用腰圍帶保護腰部,指導軸線翻身,定時活動上、下肢體,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同時制定計劃,逐漸增加雙下肢的直腿抬高角度。c.并發癥護理。注意預防壓瘡及墜積性肺炎的發生,定時翻身叩背、溫水擦洗,同時穿寬松透氣的衣服。若有汗出或衣被潮濕,及時進行更換。適量飲水,指導定時自主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胃腸蠕動。d.輔助治療:根據適應證對患者進行腰椎牽引、散瘀止痛藥液局部行中藥離子透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中藥局部行中藥塌漬,后期指導鍛煉腰背肌,如:五點支撐法、三點支撐法、飛燕點水法,防止復發。e.出院指導。指導患者恢復期正確采用坐姿、蹲姿,并不可久坐久站。適當使用腰圍帶。繼續加強鍛煉腰背肌,并叮囑患者定期門診復查,及時給予指導。若有復發及時就診。
1.3 觀察指標。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由專人負責,分別觀察記錄2組患者1年內出現的并發癥、復發例數及自理恢復能力。
1.4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見表1。表1顯示,觀察組發生并發癥共21例占41.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4例占8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患者自理能力方面比較見表2。表2顯示,觀察組基本能自理的患者共45例占88.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6例占5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2組復發率的比較見表3。表3顯示,觀察組復發者共9例占17.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9例占5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循證護理可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率。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多發的一種疾病,據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骨科疾病防治專業委員會的調查統計數據表明,椎間盤突出癥已逐步年輕化,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對于此類病人,如何做好康復護理,最大限度的預防并發癥,促進康復,減少復發率,就需要實施循證護理。循證護理,就是要求護理人員運用當前所掌握的研究證據,將其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臨床實踐經驗相結合,制定出最適合于患者個體需要的整體護理方案[2]。通過實踐證明,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循證護理,有效地預防了并發癥,減少了復發率,促進了康復,對此類護理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72
[2] 騰悅.循證護理實踐現狀回顧.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6(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