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心力衰竭 充血性 倍他樂克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62-02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種慢性心肌病損和長期心室負荷過重,導致心室舒縮功能障礙,使心排血量不能滿足機體代謝需要,組織和器官血液灌注不足而出現一種常見臨床綜合征。隨著對心力衰竭發病機制更深認識,對其治療也有了新觀點。臨床試驗研究表明,合理使用β受體阻滯劑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預后[1]。筆者對3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聯合使用倍他樂克治療療效及安全性進行觀察,以便為臨床合理使用倍他樂克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根據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選擇2007~2009年來院就診心功能為Ⅱ~Ⅲ級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1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齡53~75歲,平均69歲;其中冠心病16例,高血壓病12例,擴張型心肌病8例;心功能分級為Ⅱ級15例,Ⅲ級21例。對照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齡55~78歲,平均70歲;其中冠心病17例,高血壓病11例,擴張型心肌病7例;心功能分級為Ⅱ級15例,Ⅲ級2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基礎疾病和心功能分級上無明顯差別,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無嚴重心動過緩,二度以上傳導阻滯,低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心力衰竭常規藥物治療:給予利尿劑、ACEI和強心劑,有心絞痛或心肌缺血者應用硝酸酯類藥物。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服倍他樂克6.25mg,2次/d;如能耐受,每隔2周將劑量加倍,根據患者耐受程度,8周內逐漸遞增至最大耐受劑量50mg/次,2次/d;對照組不給予倍他樂克治療,其他同治療組,兩組療程均為12周。
1.3 觀察指標。采用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查測定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Dd),比較前后兩次LVDd、LVEF值,并觀察心率,心功能的改善情況。治療前后查肝腎功能、電解質。
1.4 療效判定標準。心功能改善2級為顯效,心功能改善1級為有效,心功能無改善或惡化為無效。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治療組顯效28例,占77.8%;有效6例,占16.7%;無效2例,占6.5%。對照組顯效16例,占45.7%;有效10例,占28.6%;無效9例,占25.7%。兩組治療前后均有改善。
2.2 兩組治療前后心率變化。治療組應用倍他樂克治療前靜息心率(109±12)次/min,應用倍他樂克治療后靜息心率(76±13)次/min;對照組治療前靜息心率(103±10)次/min,治療后靜息心率(95±16)次/min。
2.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的變化。治療前,治療組的LVEF為(33.5±11.8)%,LVDd為(67.5±5.2)mm,對照組的LVEF為(32.7±9.5)%,LVDd為(67.3±4.9)mm。治療后,治療組的LVEF為(47.8±10.0)%,LVDd為(53.9±6.0)mm,對照組LVEF為(35.9±8.0)%,LVDd為(61.7±5.5)mm。
2.4 不良反應。治療組有1例在倍他樂克治療劑量至25mg、2次/d時,出現心動過緩(47~52次/min),有1例在治療劑量至50mg、2次/d時,出現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分別減量至12.5mg/d時,前者心率恢復至62~70次/min,后者房室傳導阻滯消失,均不影響繼續用藥。治療期間未出現肝腎功能異常及電解質紊亂等改變。
3 討論
20世紀90年代以后逐漸明確心臟重塑是心衰發生發展基本機制,采用神經內分泌抑制劑阻斷心肌重塑,修復衰竭心肌生物學性質是心衰治療史上一個里程碑。針對心室重塑和神經內分泌過度激活發病機制,目前新常規治療或標準治療心力衰竭基礎藥物是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β受體阻滯劑和(或)洋地黃,嚴重者加用醛固酮拮抗劑。
β受體阻滯劑長期應用不僅能改善臨床癥狀、左室功能,而且能降低病死率和住院率。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機制可能為:①抑制心力衰竭時交感神經系統(SNS)過度興奮,阻斷兒茶酚胺對心肌毒性;②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RAAS)系統,減輕心臟前后負荷;③減慢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量,使心力衰竭時下調心肌細胞β受體上調,改善其對兒茶酚胺敏感性,因此改善左室收縮功能并增加射血分數。防止、減緩和逆轉腎上腺素能介導心室重塑和內源性心肌細胞收縮功能異常。β受體阻滯劑個體差異很大,治療量應個體化,達到最大耐受量。在靜息時心率不應低于55次/min,在運動時心率增加不大于20次/min。適用于所有病情穩定NYHA心功能分級Ⅱ~Ⅲ級,LVEF低于35%~40%心力衰竭患者,除非有禁忌證或不能耐受者。一般在血流動力學尚未穩定時暫不應用,尤其是心功能Ⅳ級或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此時,可以先用洋地黃類或其他正性肌力藥加利尿劑,待病情穩定、無液體潴留后使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初期對心功能有明顯抑制作用,僅適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長期治療后2~3個月以上才見效,禁用于支氣管痙攣性疾病、二、三度房室傳導性疾病和心動過緩者。用藥方法:從小劑量開始,根據血壓、心率和癥狀調整劑量,且調整劑量要緩慢,2~4周劑量加倍,直達目標劑量或最大耐受量。在本臨床觀察中,治療組在常規抗心衰治療基礎上加用倍他樂克,結果表明加用倍他樂克后能降低心率、改善心功能,總有效率92.5%,而對照組有效率74.4%。在治療組中有2例出現不良反應,分別為心動過緩和房室傳導阻滯,通過調整劑量后,不良反應消失,不影響治療。經隨訪肝腎功能、電解質無明顯異常。本臨床觀察顯示倍他樂克對于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有顯著療效,且具有較好安全性,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