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康復護理對中風急性期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
方法: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輔以各種康復要求的臥位、按摩、床上翻身訓練等方法,對40例中風急性期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另40例作為對照,以Barthel指數積分與PMA肢體運動功能進行功能評定。
結果:經平均2個月治療,康復組患者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提高幅度明顯增大(P>0.01)。
結論:在中風急性期進行有效的康復護理,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中風 護理 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173-02
中風病在我國城鄉致殘率約占86.5%,這不但給患者本人也給家庭、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成功的康復不僅取決于各種治療,更取決于采用的康復護理方法。針對40例中風急性期病例進行康復護理指導,收到滿意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80例發病在半月以內的中風患者經臨床和CT確診,診斷符合1986年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標準,腦梗死64例,腦出血16例,按入院時間隨機分康復組(40例,男30例,女10例)和對照組(男30例,女10例),兩組間性別、年齡、既往史和伴發疾病的評分無統計學差別(P>0.05)。各組治療用藥原則相同,只是康復組在急性期就進行康復護理,而對照組則在急性期過后再進行康復護理,2個月后作效果評價。
1.2 康復方法。
1.2.1 全面評估。對患者進行全身狀態、功能狀態、心理狀態、本身素質及家庭條件的評估,并對所喪失功能的自然恢復情況進行預測,與醫生結合,制訂出康復護理各階段詳細計劃。
1.2.2 床上體位的擺放。
1.2.2.1 患側臥位。頭應有良好的支持,軀干稍向后旋轉,后背用枕頭穩固支持。患側上肢應前伸,與軀干角度不小于90°,前臂旋后腕被動背伸,輔助人員站在患者前面,將一只手放在患者和肩胛后面,并使肩胛骨前伸,患者重心保持前傾。其作用是使上肢屈曲痙攣減輕,健側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邊的枕頭上。下肢呈邁步位,健腿髖、膝屈曲并由枕頭在下面支持,同時也應用枕頭使偏癱側腿保持在伸髖、稍屈膝的體位。
1.2.2.2 健側臥位。頭仍由枕頭良好支持,以確保患者的舒適,軀干與床面成直角,即患者向前成半俯臥位,偏癱上肢由枕頭支持在患者的前面上舉約100°,健側上肢可放在任何舒適的位置上,有時可屈曲在枕頭下,或放在胸、腹部,偏癱側下肢向前屈髖、屈膝,并完全由枕頭支持,注意足不能內翻懸在枕頭邊緣,健側下肢平放在床頭,輕度伸髖、稍屈膝。
1.2.2.3 仰臥位。頭部由枕頭良好支持,注意不能使胸椎屈曲,應在患側臀部、大腿下面放置一個枕頭,以便骨盆向前,防止患腿外旋,在患側肩胛下放一個枕頭,使其前伸,從而使上肢處于正確抬高的位置,使伸肘、腕背伸和伸指,也可將患側上肢直放于頭上枕頭,下肢伸展,應避免用枕頭在膝下或小腿下支持,因為前者導致膝過度屈曲,后者可引起膝過伸或對下肢靜脈不必要的壓迫。
1.2.2.4 其他。①端正腳。仰臥時患者腳背翹起與床面垂直90°,患側下肢保持中立位不向外傾斜。穿“T”字鞋或用枕頭、沙袋等支撐足底和患側下肢外側,以防止足下垂、足內翻和髖關節外旋等畸形。②抬高患側手足。腦卒中患者患側手和足常水腫,護理時可用枕頭等物墊于手掌和足跟下,以抬高手部和足部,利用重力作用加快血液、體液回流,使水腫得以緩解。
1.2.2.5 體位擺放的注意事項。①床應放平,床頭不得抬高;②手中不應放置任何東西,手應保持張開,伸指;③患者的體位應定期變換,2~3h變換1次;④不應在足底放置任何東西,也應注意被褥不要過重或太緊,必要時可放床架支持,避免形成跖屈畸形。
1.2.3 按摩。急性期即可進行從遠端至近端的手法按摩,可沿經絡循行做頭部、上下肢、背部按摩,對患肢按摩配合循經點穴,對肌張力高的肌群用安撫性的按摩手法使其放松。此方法可改善血液循環,消除腫張,緩解疼痛,預防壓瘡和靜脈炎,如果患者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鼓勵自我按摩效果更好。
1.2.4 床上翻身訓練。首先“Bobath握手”,雙上肢上舉至頭頂,然后返回原位,這一動作的同時要注意肘關節伸直,雙上肢同等程度旋后,其次“Bobath握手”、肘關節、腕關節伸展,向左右方向擺動上肢,用肩胛帶或盆骨帶動軀干,向左、右翻身,然后進行橋式運動和健側的髖關節、膝關節伸肌肌力增強訓練。以上的訓練方法應在患者神志清醒后執行,要注意痙攣性癱瘓與松弛性癱瘓在康復活動中的不同點,根據每位患者的評估要求制訂出每天活動的次數和時間,每天由少增多,增加訓練次數。
2 討論
中風患者發病后往往被送至綜合醫院,而多數綜合醫院對基礎護理治療很重視,而對急性期的康復護理重視不夠,認為中風病康復護理是在后期進行的,由于急性期未進行早期康復護理指導,出現了關節攣縮畸形,肩關節半脫位,肌肉廢用性萎縮等繼發性損害,給后期康復帶來了很大困難。通過對80例中風急性期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觀察進一步證明,若早期實施康復護理指導,可以減輕中風的致殘率。中風急性期就進行康復護理能調動機體內部的潛能,調節神經中樞的興奮型,促進新的神經網絡建立,調動處于儲備休眠狀態的神經組織發揮代償作用,以實現神經功能重新塑造,為以后功能的恢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周士枋,范振華.實用康復醫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37
[2] 王新德.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8,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