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慢性呼吸衰竭 患者 治療 體會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73-02
慢性呼吸衰竭多由一些慢性支氣管-肺部疾病引起。早期機體尚能代償,一旦合并呼吸道感染、氣道痙攣或并發氣胸等情況,病情急性加重,在短時間內出現PaO2顯著下降和PaCO2顯著升高,稱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兼有急性呼吸衰竭的特點。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就診的部份患者57例。其中男為25例,女為32例。年齡在42-78歲之間,病史最長的有12年最短3年。所有病例均為來自我院住院的患者。
1.2 臨床表現。一般表現為呼吸困難,表現在頻率、節律和幅度的改變。如中樞性呼衰呈潮式、間歇或抽泣樣呼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慢而較深的呼吸轉為淺快呼吸,輔助呼吸肌活動加強,呈點頭或提肩呼吸。中樞神經藥物中毒表現為呼吸勻緩、昏睡;嚴重肺心病并發呼衰二氧化碳麻醉時,則出現淺慢呼吸。精神神經癥狀,急性呼衰的精神癥狀較慢性為明顯,急性缺O2可出現精神錯亂、狂躁、昏迷、抽搐等癥狀。慢性缺O2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礙。
2 治療
慢性呼吸衰竭多有一定的基礎疾病,但急性發作發生失代償性呼衰,可直接危及生命,必須采取及時而有效的搶救。呼衰處理的原則是保持呼吸道通暢條件下,改善缺O2和糾正CO2潴留,以及代謝功能紊亂,從而為基礎疾病和誘發因素的治療爭取時間和創造條件,但具體措施應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定。
2.1 抗感染治療。呼吸道感染常誘發呼衰,又因分泌物的積滯使感染加重,尤其在人工氣道機械通氣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反復發生感染,且不易控制感染。所以呼衰患者一定要在保持呼吸道引流通暢的條件下,根據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選擇有效的藥物控制呼吸道感染。還必須指出,慢阻肺肺心病患者反復感染,但往往無發熱,血白細胞也不高,僅感氣急加重、胃納減退,如不及時處理,輕度感染也可導致失代償性呼衰的發生。
2.2 氧療。是通過提高肺泡內氧分壓(PaO2)、增加O2彌散能力,提高動脈血氧分壓和血氧飽和度,增加可利用的氧。①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療:氧療對低肺泡通氣、氧耗量增加,以及彌散功能障礙的患者可較好地糾正缺O2;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的患者提高吸入氧濃度后,可增加通氣不足肺泡氧分壓,改善它周圍毛細血管血液氧的攝入,使PaO2有所增加。
對彌漫性肺間質性肺炎、間質性肺纖維化、肺間質水腫、肺泡細胞癌及癌性淋巴管炎的患者,主要表現為彌散損害、通氣/血流比例失調所致的缺氧,并刺激頸動脈竇、主動脈體化學感受器引起通氣過度,PaCO2偏低,可給予吸較高氧濃度(35%~45%),糾正缺O2,通氣隨之改善。但晚期患者吸高濃度氧效果較差。②氧療的方法:常用的氧療為鼻導管或鼻塞吸氧,吸入氧濃度(FiO2)與吸入氧流量大致呈如下關系:FiO2=21+4×吸入氧流量(L/min)。但應注意同樣流量,鼻塞吸入氧濃度隨吸入每分鐘通氣量的變化而變化。如給低通氣量吸入,實際氧濃度要比計算的值高;高通氣時則吸入的氧濃度比計算的值要低些。
氧療一般以生理和臨床的需要來調節吸入氧濃度,使動脈血氧分壓達8kPa以上,或SaO2為90%以上。氧耗量增加時,如發熱可增加吸入氧濃度。合理的氧療提高了呼衰的療效,如慢阻肺呼衰患者長期低濃度氧療(尤在夜間)能降低肺循環阻力和肺動脈壓,增強心肌收縮力,從而提高患者活動耐力和延長存活時間。
2.3 營養支持。呼衰患者因攝入熱量不足和呼吸功增加、發熱等因素,導致能量消耗增加,機體處于負代謝。若時間長,會降低機體免疫功能,感染不易控制,呼吸肌疲勞,以致發生呼吸泵功能衰竭,使搶救失敗或病程延長。故搶救時,應常規給鼻飼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飲食,必要時做靜脈高營養治療,一般每日熱量達14.6kCal/kg。
3 討論
慢性呼吸衰竭常指在慢性呼吸病的基礎上發生了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是在原有肺部疾病基礎上發生的,最常見病因為COPD,重度肺結核,間質性肺疾病,神經肌肉病變等。早期可表現為Ⅰ型呼吸衰竭,隨著病情逐漸加重,肺功能愈來愈差,可表現為Ⅱ型呼吸衰竭。由于呼吸功能損害逐漸加重,雖伴有缺O2或同時伴有CO2潴留,但通過機體代償適應,生理功能障礙和代謝紊亂不嚴重,仍可保持一定的生活活動能力,動脈血氣分析pH值尚在正常范圍(7.35~7.45)稱為代償性慢性呼衰。但慢性呼衰患者一旦并發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如并發氣胸)增加了呼吸生理負擔,出現了嚴重的缺O2和(或)CO2潴留,動脈血氣分析pH值常<7.35。機體出現失代償,稱為慢性呼衰急性加重。慢性呼吸衰竭穩定期,雖PaO2降低和PaCO2升高,但患者通過代償和治療,可穩定在一定范圍內,患者仍能從事一般的工作或日常生活活動。一旦由于呼吸道感染加重或其他誘因,可表現為PaO2,明顯下降,PaCO2顯著升高,此時可稱為慢性呼吸衰竭的急性發作,這是我國臨床上最常見的慢性呼吸衰竭類型。
參考文獻
[1] 鐘南山,府軍,朱元鈺,主編.現代呼吸病進展[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4.310-318
[2] 中華醫學會呼吸系病學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規范(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7,20(4):199
[3] 楊炯,李清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康復[M].武漢:湖北科學出版社,1998.246-248
[4] 陳文彬,程德云主編.呼吸系統疾病診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