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下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及護理措施。
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2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醫務人員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對于原發病給予藥物治療,并進行有效的、全面的護理。
結果:本組27例患者經過治療以及全面有效護理后,治愈出院。有1例患者由于年齡大,合并癥多,未見好轉,轉上級醫院治療。
結論: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癥狀分析,給予有效治療,并輔以全面的預防及護理措施,這樣才能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提高醫療質量水平。
關鍵詞:下呼吸道感染 預防 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143-02
下呼吸道感染是臨床上最為常見和最重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患者在住院或者術后48小時~72小時后發生的下呼吸道感染,除了肺炎之外,還涉及到支氣管炎以及肺膿腫等,而感染菌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1]。為了探討下呼吸道感染的預防與護理措施,開發針對性的護理工作,降低醫院下呼吸道感染率,提高醫療質量,本文就我院2010年5月~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2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文收集并選擇我院2010年5月~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2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在38歲~79歲之間,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0例。具體的病因如下描述: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5例,支氣管擴張患者3例,肺炎患者4例,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感染患者1例,支氣管哮喘繼發感染患者3例,肺結核繼發感染患者2例。本組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發熱、咳嗽、胸痛、心悸,甚至出現下肢浮腫以及肺部濕啰音等癥狀,有幾位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并發呼吸衰竭以及上消化道出血。
1.2 方法。醫務人員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對于原發病給予藥物治療,并進行有效的、全面的護理。
2 結果
本組27例患者經過治療以及全面有效護理后,治愈出院。有1例患者由于年齡大,合并癥多,未見好轉,轉上級醫院治療。
3 討論
首先,醫院要加強醫護人員對于院內感染的認識。組織醫護人員認真學習控制院內感染的有關知識,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強檢查落實,使醫護人員對患者每完成一項護理操作程序都必須要有預防醫院感染的意識,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規范護理行為。使醫護人員深刻地認識到減少院內交叉感染是提高臨床整體醫療水平的關鍵[2]。
再次,對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由于患病時間長,再加上合并癥比較多,就會產生對疾病的恐懼感,繼而出現失落、煩躁等情緒,醫護人員應該給予細致的心理護理,針對每位患者的不同情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形成良好的醫患關系,盡可能緩解或者消除患者的焦慮以及憂郁等情緒,以飽滿積極的狀態配合治療。筆者經過多年的臨床經歷發現,空氣傳播是醫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造成交叉感染的主要媒介之一。醫護人員應每天對患者所在的病房以及走廊進行空氣消毒,可選擇紫外線照射的方法,加強病房內的通風換氣,保證病房內適宜的溫度以及濕度(一般相對溫度20~22℃,相對濕度60%~70%)。
再次,患者使用的相關治療器具必須經過嚴格的消毒滅菌處理,比如:氧氣濕化瓶和對應的輸氧管道應該人均一套,醫護人員應每天對濕化瓶進行消毒,可采用84消毒液進行浸泡后再沖洗晾干。輸氧管道則至少每周更換一次[3]。霧化吸入設備在每次使用后都需要進行嚴格的消毒,可先用毛刷清潔,再用84消毒液進行浸泡清洗后備用;對于一些危重病人以及老年患者,醫護人員更要加強患者的口腔護理,可以給予碳酸氫鈉指導患者漱口,定期監測患者口腔、咽部以及痰液等微生物參數指標,一旦發現感染應該及時進行對癥治療,避免造成肺部霉菌感染。同時,醫護人員在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者呼吸道插管后,必須進行認真的消毒洗手,杜絕致病微生物的進一步擴散。
此外,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一般均存在咳嗽癥狀,醫護人員要教會患者有效咳嗽的方法:以腹式呼吸為基礎,進行深呼吸,并在呼氣大概2/3時進行咳嗽,可根據情況反復進行。如果患者痰液比較多,又如一些老年由于機體功能退化再加上長期患病,導致無力咳出時,醫護人員可以安排護工進行吸痰,但吸痰也存在感染的潛在因素,故盡量鼓勵患者自行咳痰為佳。若進行吸痰的話,一定要注意動作輕柔,一旦感覺遇到阻力,應該將吸痰管后退并放開負壓,避免對患者的氣管黏膜造成損傷。
4 結論
下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及護理是醫院護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的預防及護理措施是與護理學密切相關的,因此醫護人員一定要掌握各項護理知識及技術,針對每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細致周到的護理,這樣才能真正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提高醫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代育林,伍鳳元.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構成分析[J].職業衛生與病傷,2009,(06)
[2] 何翠華.內科下呼吸道感染原因調查及預防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23)
[3] 張世勇.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