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膽囊切除術后殘留膽囊的處理和預防。
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28例膽囊切除術后殘留膽囊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殘余膽囊的發生、診斷、治療及預防進行探討。
結果:所有28例患者在施行殘留膽囊切除術后,全部痊愈出院,經術后隨訪0.5~3年,未發現異常。
結論:只要廣大醫務工作者在臨床工作中能夠充分認識膽囊切除術后殘留膽囊的嚴重性,在術前術中做好預防,是完全可以避免或減少殘留膽囊的發生。
關鍵詞:膽囊切除術 殘留膽囊 處理 預防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250-02
殘留膽囊是指膽囊切除術后因膽囊管殘株過長或膽囊頸殘留而形成“小膽囊”,可并發炎癥、結石及腫瘤,嚴重者有發生膽囊癌的可能[1]。殘余膽囊常需二次手術治療,給患者的身體及精神帶來嚴重的傷害。現就我院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28例膽囊切除術后殘留膽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探討分析,以提高對膽囊切除術后殘留膽囊正確預防與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我院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28例膽囊切除術后殘留膽囊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齡22~72歲,平均年齡為53歲。手術情況:急診手術19例,其中行急診開腹膽囊切除為9例,行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為6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LC)為4例。擇期手術9例,其中行單純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6例)為7例,行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為2例。
1.2 臨床表現。所有28例患者采取膽囊切除術后均再次呈現右上腹絞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呈間歇性,與術前疼痛性質基本一致,伴有惡心、腹脹、發熱、納差、嘔吐,呈間歇性發作,夜間尤重,再次發病時間約數周~數年。
1.3 術前診斷。所有28例患者中通過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確診10例,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確診3例,手術探查確診1例,經CT確診2例。常規行B超檢查,提示見殘余膽囊12例。28所有例患者中有17例伴有肝膽管結石。
1.4 治療方法。所有28例患者均施行殘留膽囊切除術,術中分離自肝臟面從外向內、自前向后,由淺入深,從肝門向下,十二指腸上緣向上解剖膽囊管匯入膽總管的“真連結點”,以手指觸摸膽囊管殘端,區別結石和疤痕及異常血管,穿刺出積液、膿液、白膽汁即可確定。捫及結石者,在結石最明顯處切開管壁,沿管腔擴大切口,取出結石。距膽總管0.5cm處切除、縫扎過長的膽囊管殘端,小網膜孔常規置管引流。粘連嚴重,難以分離者,將殘余膽囊前壁剖開,在膽囊內尋找膽囊管,經腔內縫扎,搔刮殘余膽囊壁,再作電灼,使粘膜呈灰白色,但不突破漿膜,將殘余膽囊壁作內翻包埋縫閉,盡可能不留死腔。合并膽總管結石者行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
2 結果
所有28例患者在施行殘留膽囊切除術后,全部痊愈出院,經術后隨訪0.5~3年,未發現異常。
3 討論
3.1 殘留膽囊原因分析。①解剖因素:膽囊管迂曲、過長或與膽總管并行,開口于膽管左側壁、后壁等是造成殘余膽囊的主要原因[2]。②病情原因:急慢性膽囊炎導致膽囊三角解剖關系不清,術中難以區別。由于炎癥使周圍組織與膽囊及其頸部粘連緊密,使術中無法分離清楚,導致膽囊部分切除。③術者局部解剖不熟,對局部變異缺乏辨別能力,導致膽囊管殘留。
3.2 治療。有研究表明只要殘余膽囊內無梗阻、炎癥、結石,在長期觀察下無癥狀,就不是再次切除的指征[3]。手術適應證:①伴有癥狀的殘余膽囊結石者。②殘余膽囊有反復發作的膽囊炎史。③同時存在其他上腹部疾病需手術者。④并發膽管結石者。⑤殘余膽囊萎縮,壁厚>0.5cm者。對急癥者應積極給予抗炎治療,待渡過急性期后再手術治療。
3.3 預防。要想避免和減少殘余膽囊的發生,應需做到以下四點。①恰當選擇手術時期,沒有豐富經驗及高超解剖技術的術者,應盡量避免急診膽囊切除手術[4]。②按標準的膽囊切除術步驟精心細致地操作,耐心解剖,必須追溯到膽囊管匯人膽總管處,明辨“三管”關系后妥為處理膽囊管,同時應警惕膽囊管有無結石殘留。③術前應仔細閱讀影像資料,了解術中膽道情況及變異情況。④術者應熟知及掌握膽囊解剖,要高度重視,不能掉以輕心。
總之,只要廣大醫務工作者在臨床工作中能夠充分認識膽囊切除術后殘留膽囊的嚴重性,在術前術中做好預防,是完全可以避免或減少殘留膽囊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林擎天.有關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問題[J].肝膽胰外科雜志,2005,17(1):3-4
[2] 保紅平,高瑞崗,方登華.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并發癥相關因素分析[J].消化外科,2003,2(5):356-359
[3] 黃曉強,馮玉泉,黃志強,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并發癥[J].中華外科雜志,1997,11(6):654-656
[4] 安東均,楊興武.膽囊殘株癌附4例報告[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5,15(5):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