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對30例重度產科出血患者搶救經過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如何對重度產科出血的患者進行積極、有效、正確的搶救,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孕產婦死亡率。
方法:篩選出血性休克的產科出血病例30例,對其出血原因、治療方法進行分析。
結果:所有患者休克得以糾正。
結論:①積極組織搶救,快速輸平衡液擴容是搶救成功的第一步。②識別臨床表現,早期診斷,明確病因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前提。③及時大量輸血是最重要的抗休克措施。④迅速止血是搶救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出血性休克 分娩 處理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85-01
產科出血是產科常見而嚴重的并發癥,特別是失血性休克,它不但嚴重影響產婦的健康甚至危及產婦的生命,因此做好失血性休克的監測及搶救對保障產婦健康有重大意義。現將我院30例失血性休克的監測及搶救經驗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取臨床2010年1月~2012年3月產婦失血性休克30例。其中年齡多在25~35歲之間,最小18歲,最大42歲。初孕12例,經產婦18例。胎盤因素14例,占46%,宮縮乏力8例,占26%。子宮破裂5例,占16%。
1.2 診斷標準。各種產科因素的產后出血,既往血壓正常,收縮壓<90mmHg,舒張壓<60mmHg;而既往高血壓,收縮壓下降20~30mmHg,脈壓<20mmHg,脈搏細弱,脈率>100次/min,皮膚蒼白,四肢濕冷,精神倦怠或煩躁,口渴、少尿(<25~30ml/h)。
1.3 治療。迅速建立靜脈通道,補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關鍵。估計出血量,繼續丟失應嚴格測量。先快后慢,先晶后膠,適時輸血。在休克復蘇中晶體液可有效補容。最初1小時內快速輸入1000~2000ml生理鹽水或平衡液,若血壓恢復正常,表明失血量較少。如失血量多,上述方法不能維持循環容量時,立即輸新鮮全血或濃縮紅細胞(Hb60g/L,HCT<25%時才需輸血)。如果輸入濃縮紅細胞超過1000ml,需要檢查凝血指標。發生DIC時應用新鮮冰凍血漿及其他凝血物質。右旋糖酐、低分子羥乙基淀粉等血漿增量劑可維持膠體滲透壓,用量不宜超過1000ml。擴容量應為估計失血量的2~3倍。迅速取得病史,仔細查體,尋找出血原因及止血。監測生命體征。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可做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吸氧。糾正酸中毒糾正酸中毒主要依靠補充血容量,恢復組織灌流。多巴胺20mg加入5%葡萄糖液200~300ml中靜滴,開始17滴/分L2~5μg/(kg·min),以后視病情調整滴速。改善心功能休克時心臟功能有所減弱,甚至發生心衰,可酌情應用強心藥,如去乙酰毛花苷0.4mg稀釋后緩慢靜脈注射。皮質類固醇一般用于嚴重休克,如地塞米松1~3mg/kg加入5%葡萄糖中靜脈滴注,24小時內不超過2次。
2 結果
產科出血性休克30例患者,經過醫務人員認真監測及爭分奪秒的搶救,所有患者休克得以糾正。
3 討論
失血性休克的治療重點是補充血容量及改善心功能,盡可能早地控制出血。在休克早期積極迅速建立靜脈通道(2條以上)的同時,必先考慮輸入液體的種類、速度與量,以及其他相關問題。失血性休克最初治療應以補充電解質溶液為先。輸血是搶救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手段,輸血要明確指征,一次失血在500ml以內或總血量的10%以內,可由組織間液進入血循環而得到代償;失血量超過總血量的10%未達20%,在輸入生理鹽水或平衡液的同時應備血或輸膠體液;超過1000ml的大量出血多為重度休克應及時輸血。全血對失血性休克最有效,輸血量原則上相當于失血量,重度失血性休克,補液量應兩倍于失血量,因失血的同時細胞外液也有一定程度的減少,緊急情況下可先輸平衡液,等待配血同時也能節約用血。失血時,電解質也隨之丟失,休克初期,機體代謝尚未發生很大變化,如果能抓緊時機補足電解質溶液,爭取時間維持血容量,保證組織灌注,便有可能避免休克發生。電解質溶液能迅速提高血容量,使血液稀釋,改善微循環,補充的鈉離子能提高腎小管內的滲透壓,增加尿量。但由于電解質能自由地通過毛細血管,維持血壓和滲透壓的能力低于膠體液,尤其低于血漿和全血,因而電解質溶液的補充量應大。一般來說,在心、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休克初期補充量應偏大一些。如有低血壓的嚴重休克,可先快速輸入1~2L液體,而不必擔心心力衰竭和肺水腫。對于胎盤殘留者,刮宮是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措施,何時刮宮應取決于病人的休克程度及當時的出血量,如輕中度休克,陰道出血較多,則可以抗休克同時刮富。如重度休克,陰道出血較少,可在休克糾正后再進行刮宮術。子宮收縮乏力的治療:首先應用宮縮劑,子宮按摩,宮腔紗布填塞等常規方法止血,近年應用卡孕栓止血效果明顯,休克發生率明顯降低。應用卡孕栓治療產后出血值得廣泛推廣。經上述治療無效,可行子宮血管縫扎術或子宮切除。子宮破裂出血的治療,對于子宮破裂應以子宮切除為主。對有生育要求的病人,在出血和感染可控制,休克可糾正的前提下,可考慮撕口修補術。
產科出血大多數往往來勢兇猛,短時間內大量失血而導致出血性休克。如監測不及時或處理不當,易發生孕產婦死亡。如一些子宮收縮乏力、產道裂傷病例,一部分產科醫生,特別是基層醫院產科醫生,對失血性休克的發生、發展及處理缺乏足夠的認識,使一些產后出血的產婦失去了極佳的搶救機會。因些,醫務人員要加強工作責任心,掌握產婦失血性休克的監測方法,認真監測,對早期發現休克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一旦診斷休克就應爭分奪秒搶救。在搶救中應注意:①正確估計出血量,判定休克程度;②針對出血原因,行止血治療,同時積極搶救休克;③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作中心靜脈壓監測,補充血液及晶體平衡液,新鮮冷凍血漿等糾正低血壓;④給氧、糾正酸中毒,升壓藥物的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改善心臟功能及注意腎功能衰竭;⑤防止感染,應用有效的抗生素。
參考文獻
[1] 吳耀建,曾嵐,王文鋒,等.創傷性休克早期液體復蘇的臨床研究.中國急救醫學,2005,25(2):1351
[2] 蔣榮成,呂志誠.失血性休克液體復蘇研究的新進展.中國急救醫學,2004,24(6):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