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用針灸推拿法治療頸椎病的效果。
方法:選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頸椎病患者,根據頸椎病的不同類型,采取相應的針灸推拿方法進行治療。
結果:80例患者中痊愈54例,治愈率為67.5%;顯效15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6.25%。
結論:采用針灸推拿方法治療頸椎病,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頸椎病 針灸推拿 療效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30-01
頸椎病是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退行性改變,致使神經、血管、骨髓等受損所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頭頸背疼痛、麻木等,嚴重者可能會肌肉萎縮。常見于中老年人,發病率高,近年來,越來越趨于年輕化,尤其是長期伏案工作人員。目前對頸椎病的治療多采用保守療法,效果良好。2009年5月~2011年5月,筆者根據不同類型,采用不同的針推方法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臨床診斷分型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并對頸椎拍攝X線,發現有不同程度骨質增生、韌帶鈣化、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形以及頸椎生理曲度改變等病變。
①頸型:頸后部疼痛、酸脹,可向枕部及肩背部放射,頸部肌肉緊張,僵硬感有壓痛。②神經根型:一側頸肩反復發作的疼痛、麻木。仰頭、咳嗽時癥狀加重,手指麻木、活動不靈。壓頭牽拉試驗陽性。③椎動脈型:與頭頸活動相關,出現頭痛、頭昏、惡心、嘔吐、視覺障礙、耳鳴耳聾、頭痛偏一側,嚴重者可出現猝倒。引頸旋轉試驗陽性。④交感神經型:心慌、胸悶、手足多汗。⑤脊髓型:雙側下肢沉重無力麻木,有踩棉花感,逐漸發展行走困難。⑥混合型:同時出現兩個以上癥狀稱為混合型。
本組全部病例共8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齡25~68歲,平均46.4歲,病程8-15年,平均42.3年。其中頸型14例,神經根型18例,脊髓型6例,椎動脈型17例,交感型10例,混合型15例。
1.2 治療方法。
1.2.1 針灸療法。選穴時,根據受累神經根的不同及不同辨證分型,選取有關經脈的腧穴。針灸的主穴有3個:風池、大椎、頸夾脊。配穴:曲池、手三里、合谷(上肢麻木酸痛偏橈側);外關、中諸(上肢麻木酸痛偏尺側);肩井、曲垣、肩、肩外俞、天宗(肩背酸痛);秩邊、環跳、承扶、殷門、委中、陽陵泉、足三里、昆侖(下肢麻木酸軟無力);印堂、太陽、天宗、合谷(頭痛頭暈)。操作手法:針刺以提插捻轉,中度刺激手法為主,每次針刺事件10~20min,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7天,對年老體弱者用補法,有外傷血瘀劇痛者用瀉法。
1.2.2 推拿療法。患者正坐,頭部稍前傾,充分暴漏推拿穴位,推拿師用拇指或掌根部按揉風府至大椎段穴位。然后按揉頸椎兩側(第1~第7椎),上下來回按揉10~20次,使肌肉溫熱松弛。隨后采用頸項部拔伸旋轉法,頸椎斜扳法及端提頸椎法進行小關節復位。脊髓型頸椎病,有骨折,年老體弱者,不宜使用上述三種小關節復位法。最后,振擊大椎、提拿揉按兩側肩井,拍打上肢及肩背結束。臨床根據病情表現不同,可加減手法。
1.3 評價標準。治愈:陽性體征、臨床癥狀消失,功能恢復;顯效:部分癥狀消失;有效:部分癥狀減輕;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為改善[2]。
2 結果
本組80例患者中痊愈54例,治愈率為67.5%;顯效15例,占18.75%;有效8例,占10%;無效3例,占3.75%;總有效率為96.25%。
3 討論
頸椎病目前發病率較高,且年輕人發病率越來越高,一般認為工作生活中體位姿勢不當或疲勞所致的頸椎退變,慢性勞損和頸部外傷是發病的主要原因。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的發生多為風寒外襲,氣血失和,導致經絡不通所致,屬頭痛、眩暈、痹證、痿證、項強、頸筋急、頸肩痛等病證范疇[3]。頸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氣血虧損、筋肉失養、經絡受阻,可導致頭部及上肢多種癥狀,而頸椎病主要與督脈和手、足太陽經密切相關,故針灸推拿治療時多循督脈和手、足太陽經[4],以達到祛風散寒,調和氣血,疏經通絡的目的。根據經絡循行路線,后項部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所過;側頸部為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所通過。后溪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懸鐘穴為髓之會穴,大杼穴為骨之會穴,三穴通調,既能疏通督脈、手太陽經、足太陽經、足少陽經之經絡,又能起到壯骨,生髓,疏筋止痛的效用。
在針刺過程中,必須熟練掌握針刺的深度和角度,以提高療效、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對此前未有針灸治療經歷的患者,應先耐心向患者講解操作方法,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其緊張心理;同時要引導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病患處,以提高療效。空腹者忌針灸治療;體質虛弱、精神緊張者應采取臥位,以防暈針。如出現暈針,要先起針,再協助患者去枕平臥,輕者給服溫開水,重者指掐人中、中沖穴。如患者緊張發生滯針應囑患者放松肌肉并留針片刻,等肌肉解除痙攣后出針。
頸椎病是一種屬慢性病,自我保健,建立良好地行為方式是預防治療頸椎病的重要途徑。經常活動頸椎能夠緩解肌肉緊張,達到預防式緩解頸椎病目的。①工作之余多做頸部保健操,加強頸部功能活動鍛煉,活動量由小變大,以適宜為原則,切忌急劇大幅度的劇烈活動;②睡眠時,宜選擇質地柔軟符合頸椎生理曲度的枕頭,一般以10cm左右為宜。③改變高臥位看電視、看書的不良習慣。采用以上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逐漸養成一種健康行為習慣,可以有效以減少頸椎疾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50
[2] 孫傳興.臨床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36-124
[3] 陳國選,劉讀文.中西醫病名匯通[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1995:38-99
[4] 沈欽彥.針刺與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