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內容之一,它貫穿于整體護理的全過程。因為病情是發展變化的,人的思維也是動態的,所以健康教育也是動態的[2]。本文主要論述要在教育中鼓勵病人提問,對病人特別關心的問題給予詳細的實事求是的解答,這樣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護理質量,使病人盡早地順利康復。
關鍵詞:頸椎病 手術期 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217-01
脊髓型頸椎病是指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椎間關節退行性變所致脊髓、神經、血管損害而表現的相應癥狀和體征[1]。我科于2000年1月~2004年8月對5例頸椎病病人施行前路頸椎間盤切除加植骨融合術,護理過程采用全程分期教育模式即:入院后、手術前、手術后和出院前4個階段進行連續性教育,根據病人的文化程度和個性特征采用責任護士指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 病例介紹
患者宋某,男性,56歲,主因“四肢疼痛、麻木四年,加重伴肢體無力8月”入院,查體:生命體征平穩,心肺腹未見明顯異常,四肢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約Ⅳ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消失,病理反射Hoffmann、Babinski征陽性,踝陣孿陽性。頸椎MRI檢查:C3-6椎間盤突出,繼發性椎管狹窄,頸椎輕度骨質增生。入院診斷:高位脊髓型頸椎病。術前準備后行前路頸椎間盤切除加植骨融合術,術后給予相關治療及護理,并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病情逐漸康復。
2 健康教育
2.1 入院后教育。目的是使病人盡快熟悉醫院環境及相關的規章制度,知曉診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利配合治療[2]。責任護士要主動、熱情地與病人和家屬接觸,向患者介紹作息時間、醫院環境、主管醫生、主管護士,取得病人的信任,同時有針對性進行健康宣教,包括:飲食和休息指導,術前各項有關檢查、治療,有關的準備工作等,使病人和家屬對病情及治療有所了解,主動配合治療,從而建立一種指導、合作、共同參與治療的醫護患關系。
2.2 手術前教育。
2.2.1 心理護理。脊髓型頸椎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損害表現,加上手術部位的特殊,病人通常有緊張、恐懼等心理反應,故要進行細致的心理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手術的必要性,介紹手術的目的、達到的預期效果、囑患者術中配合醫生,隨時回答醫生問話,使醫生了解術中情況,防止誤傷脊髓及神經根,術后疼痛的止痛方法,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配合治療。說明情緒與疾病的關系,良好的心理狀態會促進機體康復,反之則影響疾病的恢復。
2.2.2 飲食指導。肥胖者控制飲食減肥,目的,①可減輕心臟負擔。②為手術有足夠良好的顯露創造條件,多食蔬菜,水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尤其伴有糖尿病患者要嚴格控制飲食以控制血糖。
2.2.3 術前訓練。
2.2.3.1 常規訓練。術前3日訓練床上大小便,要求患者仰臥頸部處于略過伸位。床上肢體功能鍛煉主要為上下肢的伸屈,有利于術后功能恢復。
2.2.3.2 特殊訓練。做氣管、食管推移。
食管、氣管推移方法:手術切口常在右側,囑病人用自己的2-4指或拇指在切口皮外側推移,開始每次持續10分-20分,以后增加至30分-60分,必須將氣管牽過中線,如此3-5天。如果患者自己訓練有困難,幫助訓練方法:①站在患者左側用右手2-4指拉;②站于患者右側用拇指推。
2.2.4 了解病人的全身情況。如心臟病、糖尿病等,講解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術后早期活動的好處和進食原則,術后疼痛的程度和持續時間和處理措施,以及可能留置的引流管等,使病人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2.3 手術后教育。
2.3.1 頭部制動。防止植骨塊脫落、移動、脫出,導致手術失敗,術后嚴格頸部活動,頭兩側置沙袋,以固定頸部,切口處壓以半斤重小砂袋起止血作用。24h后可用頸圍加以固定制動,以減少局部創傷反應。
2.3.2 注意呼吸情況。教會家屬密切觀察呼吸情況,如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出現口唇紫紺及鼻翼煽動等,立即報告醫生,采取緊急措施。注意保暖,避免著涼而誘發呼吸道感染,鼓勵病人有效咳嗽排痰。
2.3.3 教會正確的翻身方法。由于頸部制動,不能大翻身,可以小翻身,按1/2h定時翻身、按摩,翻身時動作要協調,保持患者頭、頸、胸一直線,切勿扭曲,過伸或過屈。
2.3.4 飲食指導。手術當天給流質,2-3天改半流,3天改普食,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24-48h后咽喉部水腫反應逐漸消退,疼痛減輕,其吞咽與進食情況應逐漸改善。
2.3.5 功能訓練。有利于脊髓神經功能的恢復,防止肌肉廢用性萎縮,主要指導患者上下肢的伸屈,每天3-5次,每次20-30分鐘,用病人取得的成績,鼓勵他繼續努力。因持續的心理支持,有助于術后的康復。
2.4 出院前教育。出院前要幫助病人形成并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告知復診時間以及和醫務人員取得聯系的方式。
2.4.1 拆線后可戴頸圍或者頜胸石膏、頭頸胸石膏下床活動,下床前先讓患者在床上坐起,使其適應,開始時要有專人監護以防跌到,病情重者不勉強。
2.4.2 三個月內戴石膏頸圍或戴頸托,保護頸部,避免頸部屈伸和旋轉活動。
2.4.3 若頸部劇烈活動后出現吞咽困難,有梗阻感,可能為植骨塊移位或脫落,應即回醫院復查。
2.4.4 術后三個月經X線片示植骨椎間隙完全融合后,可進行頸部功能鍛煉,開始時做頸部屈伸、旋左、旋右活動。頸部肌肉功能鍛煉的方法:先慢慢向一側轉頭到最大屈伸、旋轉度處,停留數秒鐘,然后緩慢轉到中立位,再轉向對側。每日重復數十次。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若出現頸部不適時,應暫時停止。
2.4.5 教給病人活動時保護頸部的方法。
2.4.5.1 告訴病人不要使頸部固定在任何一種姿勢時間過長,避免猛力轉頭動作。
2.4.5.2 睡眠時注意調整枕高,平臥時不可過高使頸部過屈,側臥時不可過低,枕高宜與一側肩寬相平。
2.4.5.3 日常活動中注意主動加大頭頸部活動范圍,鍛煉頸肌。
3 健康教育評價
通過健康教育,使病人和家屬能準確的復述與所患疾病相關的預防保健和護理知識,使病人在預定的時間內,能達到功能鍛煉的指標,患者都能以良好的心態積極接受并參與治療,5例患者順利出院,無一例并發癥發生。
參考文獻
[1] 陸以佳.外科護理學.高等醫學教材[M].第二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
[2] 宋義英.外科護理健康教育的實際與研究[J].現代護理,2004,10-09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