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對穩定性腦梗死患者和進展性腦梗死患者、正常人血清ET-1、NO含量變化的比較,探討穩定性腦梗死患者血清ET-1和NO含量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方法:應用放射免疫法、硝酸還原法檢測穩定性腦梗死患者、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和正常人血清ET-1、NO含量的變化,并對檢測結果進行比較。
結果:正常人血清ET-1含量穩定,穩定性腦梗死患者、進展性腦梗死患者血清ET-1含量明顯增高,P<0.05,而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穩定性腦梗死患者血清NO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結論:血清ET-1、NO含量在腦梗死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作為判斷腦梗死臨床診斷、治療的實驗性指標之一。
關鍵詞:腦梗死 ET-1 NO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08-02
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稱缺血性腦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腦組織因血液循環障礙,缺血、缺氧而發生的軟化壞死[1]。常見的發病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由于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導致局灶性。腦梗死主要原因是因為急性腦供血不足而發病,稱為動脈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腦梗死(atherothrombotic brain infarction,ABI),占本病的40%~60%;另外一種原因是由于異常物體(固體、液體、氣體)。沿血液循環進入腦動脈或供應腦血液循環的頸部動脈,造成血流阻斷或血流量驟減而產生相應支配區域腦組織軟化壞死者,這種稱為腦栓塞(cerebral embolism,CE)占本病的15%~20%[2]。還有一種臨床上很少見的,是腔隙性腦梗死(lacunar infarction),系高血壓小動脈硬化引起的腦部動脈深穿支閉塞形成的微梗死,但是臨床上最多見的還是CT和MRI,發病率相當高,約占腦梗死的20%~30%。腦梗死是腦血管病中最常見者,約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殘率極高,且極易復發,復發性中風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3]。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與分組。所有病例來自我院神經內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住院的腦梗死患者,共172例。分為兩組:進展性腦梗死61例,男45例,女16例,平均年齡(45士26)歲。穩定性腦梗死111例,男70例,女41例,平均年齡(49士21)歲。進展性腦梗死的臨床診斷標準為:起病6h后雖經常規治療在3d內病情仍進行性加重,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①癱瘓肢體肌力較人院時下降2級或2級以上;②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加9分或9分以上;③病情加重后復查頭顱CT或MRI梗死后出血者。對照組120例,為年度體檢健康的人群,男77人,女43人。
1.2 血液標本的采集和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入院1、4、7、14d早上空腹采血,抽取靜脈血4ml/次,取2ml置于含有抑肽酶30ul,10%的EDTA40ul的聚乙烯試管內,搖蕩均勻然后置于4000r/min的高速離心機內離心15min,取上清液置于Eppendoef管內,剩余的2ml置于不抗凝的試管內帶血液冷卻后取血清,置于4000r/min的高速離心機內離心15min,取血清置于Eppendoef管內,將收集好的標本置于-70℃的冰箱內保存待測[4]。對照組正常人的標本采集方法同上。
1.3 ET-1和NO測定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漿ET-1的含量,試劑盒由河南上峰免疫技術研究所提供。用硝酸還原酶法測定血清NO的含量,試劑盒有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4 統計學處理。各組檢測指標均采用X±SD表示,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從表1結果看出,進展型腦梗死患者在入院第1、4、7、14天血漿ET-1含量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而且在入院第7天達高峰,明顯高于入院當天的含量。
表2結果顯示,進展型腦梗死患者在入院第1、4、7、14天血漿ET-1含量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而且在入院第7天達高峰,明顯高于入院當天的含量。但是在入院第14天卻低于穩定組。
3 討論
許多報道證實,腦梗死的發生發展與內皮系統功能紊亂關系密切。亦有人認為,內皮系統功能異常是腦梗死發生的前提。ET是目前已知最強的縮血管活性物質,廣泛分布于人類中樞神經系統,參與各種腦血管病的病理生理過程。動物實驗表明,兔急性腦缺血再灌注1小時血漿ET-1顯著升高,并隨灌注時間延長呈進行性升高[5]。ET-1長期升高可引起心腦腎大中血管及微血管持久性收縮痙攣,導致血管平滑肌增殖和血管管腔狹窄,使腦動脈內皮損傷,加重缺血缺氧,使ET-1進一步升高[6]。本文表明,腦梗死患者血漿ET-1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腦梗死時ET-1水平升高在其發病機制和預后中起重要作用。NO廣泛存在于血管內皮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血小板、神經細胞、神經膠質細胞的胞漿內,具有傳遞神經信息、抑制血小板聚集、介導細胞免疫和細胞毒素等多種生理活性。現代研究表明,NO參與了腦缺血過程,具有促進自由基產生,介導興奮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7]。
總之,NO、ET-1參與了腦梗死的發生、發展。血漿NO、ET-1測定可作為判斷腦梗死患者病情、預后、治療可靠的臨床免疫學指標。
參考文獻
[1] Liu T,Clark R,Yong P.Tumor necrosis factor in ischemicneurons.Stroke,2009,81(25):1481~1488
[2] 楊金升,高福興,張如富,等.急性腦缺血時內皮素和血小板膜蛋白變化.中國危重急救醫學,2006,8(5):266~268
[3] 余華峰,劉艷,魏崗之.一氧化氮與腦缺血及實驗性腦保護治療.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32(5):306~307
[4] Nagy Z, Vastag M, Skopal J, et al. Human brain microvesselendothelial cell cultureas model systemtostudy vascular factorsof ischemicbrain. Keil J Med, 2011,45(3): 1065~1067
[5] 趙玉芳,江曉津,張英,韓仲巖.急性腦梗死患者血中一氧化氮、內皮素、6-酮-前列腺素濃度測定及意義[J].卒中與神經疾病,2008,32(14):329~331
[6] 杜少輝,黃潔,陳東風,張進,黎暉,魏志軍.牛珀至寶微丸對急性腦梗死一氧化氮影響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7,23(74):163~165
[7] 閔連秋,羅振宇,程雪.局灶性腦缺血后大鼠腦組織NO和NOS含量的變化及通心絡的干預作用[A].第三屆國際絡病學大會論文集[C],2009,18(36):4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