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透視法和團注實驗法三維對比增強MRA技術在頸動脈成像中的應用對比。
方法:對100例疑有頸動脈疾病患者,隨機分兩組,分別行透視法和團注實驗法3DCE-MRA掃描,經最大信號強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獲得整體血管圖像,并結合原始圖像進行分析。
結果:結果表明采用透視法3DCE—MRA成像技術,簡單易行,能獲得高質量的頸動脈圖像。診斷動脈狹窄、閉塞24例,其中14例行DSA檢查,結果一致。
結論:透視法3DCE-MRA對頸動脈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種準確可靠、簡單易行、省時省力的檢查手段,且基本可替代DSA。
關鍵詞:MRA 透視法 團注實驗法 三維對比增強 頸部動脈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202-01
DSA目前雖然仍舊是評價頸部動脈病變的金標準,但它存在創傷性、輻射及對比劑過敏等限制,而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隨著快速掃描序列的發明,三維對比增強MRA克服了普通MRA技術的缺點,具有成像快,掃描野大,安全無輻射等優點,日漸受到臨床醫師的青睞,也能被廣大的患者接受[1],逐漸成為血管疾病檢查的一項重要手段。筆者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集了100例疑有頸血管病變患者進行頸部三維對比增強MRA成像,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100例頸部動脈檢查患者,男69例,女31例,年齡48-74歲(平均63歲),主要臨床表現為頭痛、頭昏、步態不穩等,部分患者有肢體偏癱,言語功能障礙等。
1.2 設備。Siemens Avanto 1.5T MR掃描儀,MR專用高壓注射器,頭、頸線圈、體線圈。
1.3 方法。
1.3.1 掃描方法。10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采用團注實驗法和透視觸發法行三維對比增強MRA掃描,兩種掃描方法,均在對比劑注射前進行一次掃描,得到減影用的蒙片,隨后注射對比劑,團注法先注射2ml造影劑及等量的生理鹽水,測算出造影劑通過頸動脈的峰值時間,根據對比劑峰值通過時間啟動掃描序列。[2]透視觸發法當看到造影劑進入兩側椎動脈時立即啟動掃描序列。對比劑采用釓噴酸葡胺注射液,劑量為0.2mmol/kg,經高壓注射器注射,速度為2.0mL/S,隨后以同樣速度注入等量的生理鹽水。
1.3.2 掃描參數的設置。FOV應包括主動脈弓至Willis環[3],FOV如果過大,則得到的圖像就較小,血管狹窄的程度不易估計,FOV如過小,相位方向上就容易出現卷折偽影。采用K空間中心優先采集,掃描時間20-23秒,掃描時間設置太短,則重建后的血管邊緣會出現模糊、毛糙的現象,影響診斷。
1.3.3 圖像后處理采集完畢后,行最大信號強度投影獲得多角度和位置的CE-MRA圖像,結合原始圖像進行綜合觀察和分析。
2 結果
2.1 病人檢查結果。100例病人均順利完成CE-MRA檢查,未見對比劑不良反應。CE—MRA診斷動脈狹窄、閉塞14例。DSA證實10例。DSA所見與CE—MRA所示相符。
2.2 透視法相對團注實驗法更簡便易行,可實時監控,熟練應用后能節省更多的檢查時間,且能得到較好的圖像。
3 討論
CE-MRA原理:CE—MRA使用的是TR和TE都極短的梯度回波序列。當血管內經靜脈團注2~3倍常規劑量的順磁性對比劑后,動脈血液的縱向磁化因T1時間縮短恢復較多,周圍組織(包括T1值較短的脂肪組織)的縱向磁化恢復都很少,因此動脈血液呈高信號,而周圍組織的信號強度則很低。根據對比劑到達各級動脈血管的首過時間,設定目標血管數據采集的最佳時刻,使動脈與周圍組織形成最強對比[4]。準確地把握對比劑到達靶血管的時間,設定最佳采集時間,確保對比劑濃度峰值與K空間中心采集同步,是對比增強MRA檢查成功的關鍵。[5]當血管內對比劑濃度達到峰值時進行K空間中心部分的數據采集,才能獲得高質量的血管影像。團注實驗技術及透視觸發技術是確定最佳延遲時間的主要方法,但試驗性團注法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患者的移動、以及不可預期的對比劑分布、患者個體因素等,均會造成延遲時間計算錯誤,造成檢查失敗,且延遲時間的計算會消耗一定的時間,降低了檢查的速度,減慢日常工作的效率。而透視觸發可實時監控,只要求操作者有敏銳的識別及反應能力,簡便易行,可以省去計算延遲時間的步驟,提高工作效率。因為磁共振檢查安全無輻射等優點,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師和患者的青睞,而其檢查時間較長,因此一般醫院都需預約,因此采用較少的時間,獲得高質量的圖像,是磁共振醫師的共同目標,因此,透視觸發法在日常的應用中應得到推廣。
參考文獻
[1] 岳風斌,張剛,姜紅,高艷紅.頸部CE-MRA掃描技術探討[J].中國醫學裝備,2011,8(1):47-49
[2] 李澍鍇,劉汀,尚存海,張濱,閏海萬.3DCEMRA在顱頸部血管成像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9,25(6):904
[3] 王友紅,柏根基.頭頸部3DDCE-MRA成像技術探討[J].江西醫學院學報,2009,49(10):55-56
[4] 龔洪翰.MRI磁共振成像原理與臨床應用[M].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28-360
[5] 張彩元,沈鈞康,王灌忠,徐孝秋,王水珍,施國堯,夏雙豐.頸部3DCE.MRA技術的探討[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9,19(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