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136-02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性疾病越來越多,骨質疏松所致的股骨頸骨折為骨科常見病、多發病。目前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日趨成熟,它已經成為近幾年臨床開展的較為常見的矯形手術,我科自2009年11月~2012年5月,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18例,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齡65歲,病程2~8年不等。股骨頸骨折8例,股骨粗隆間骨折7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3例(全髖1例)。糖尿病4例,高血壓3例。患者均未發生感染、壓瘡、關節脫位等并發癥,平均住院15d,術后療效滿意,患者手術后2~3個月均能恢復行走功能。
2 術后護理
2.1 體位。術后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6h,防止因嘔吐而引起窒息。保證患肢外展中立位,穿矯正鞋或行皮牽引,為防止患肢內收、外旋,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30°,以防止關節脫位,皮牽引時隨時觀察牽引部位皮膚情況及牽引是否有效,不可在牽引裝置上覆蓋衣物。
2.2 監測生命體征。定時測量生命體征,監測血氧飽和度,如低于90%時給予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待生命體征平穩后可停止吸氧及心電監護。
2.3 引流護理。觀察術區切口敷料包扎情況,有無滲出,引流管應保持通暢,無扭曲、無打折、無脫位。觀察負壓裝置內引流液的顏色、量、引流速度,做好記錄,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并配合處理。一般引流24~48h,引流量明顯減少后(24h<50ml)即可拔管。觀察鎮痛泵情況,不可隨意調節滴速,在使用鎮痛泵的過程中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應配合醫生作好處理。留置尿管要保持通暢,記錄尿液顏色及量,術后1~2d在患者有尿意的情況下即可拔除尿管。
2.4 飲食指導。患者在麻醉完全清醒后即可進流食,以后逐漸過渡到半流食和普食。術后恢復期應攝入高能量(糖尿病患者除外)、高維生素、含鈣和膠原蛋白較高的食物,以促進傷口愈合。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吃粗纖維食物,預防便秘。
2.5 預防并發癥。
2.5.1 感染。術后切口感染是髖關節置換術最嚴重的并發癥。術后按常規進行生命體征測量,注意體溫變化及患者的主訴,觀察切口有無紅腫、滲出,遵醫囑正確使用抗生素7~10d,并嚴格執行用藥時間。導尿期間每天進行膀胱沖洗和集尿袋更換,集尿袋應放置在低于膀胱水平位置,定時夾閉尿管,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d,一般1~2d即可拔除尿管。靜脈滴注改善骨代謝藥物時,囑患者每天飲水2000ml以上,以達到尿道自凈的作用及防止泌尿道結石的發生。
2.5.2 壓瘡。由于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及采取被迫體位,極易引起壓瘡,保持患者床鋪平整、干燥且無渣屑,每2小時按摩身體受壓部位,采用氣墊床等緩解皮膚壓力。增加機體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二便后清洗會陰,正確使用便器,避免劃傷皮膚并保證不能屈髖。皮牽引時注意牽引皮膚的受壓情況。
2.5.3 墜積性肺炎。室內定時通風,鼓勵患者做深呼吸運動,每天練習有效呼吸數百次。多飲水以稀釋痰液,如痰液黏稠不易咯出可配合使用霧化吸入,可起到抗炎、解除支氣管痙攣、濕化氣道的作用。翻身時可用空手心叩擊脊柱兩側,自上而下,由內而外,手腕用力,力度適宜。
2.5.4 深靜脈血栓。患者術后臥床限制下肢活動,一旦發生深靜脈血栓則會引起患肢腫脹、疼痛、靜脈曲張等,嚴重時引起肺栓塞可威脅患者生命。抬高患肢20~30cm,并做患側肌肉收縮訓練,每天觀察患肢末梢血運及足背動脈波動情況。測量大腿中下1/3及小腿下1/3處的周徑1次/h,并與健側比較[4]。根據醫囑預防性應用抗凝藥物治療,如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鈉等。
2.5.5 關節脫位。臥床期間保持患側髖關節外展中立位30°,此臥位可有效防止髖關節脫位。健側臥位時,在兩腿之間放置軟枕頭,以保持兩腿平衡。術后搬動患者時采用多人搬運法,絕對避免屈髖及內旋。注意傾聽患者主訴,如出現患側髖部劇烈疼痛和髖部畸形及雙下肢長短不一時可能出現關節脫位,應及時通知醫生并給予對癥處理。
2.6 功能鍛煉。與患者極其家屬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利用講解、示范等多種形式讓患者和其家屬掌握各種功能鍛煉的要領。術后24h內進行股四頭肌收縮和踝關節伸展練習,術后1周指導患者進行患肢直腿抬高訓練,術后2周可屈髖90°做伸膝練習,可借助輔助器械如拐杖、行走器下床活動。功能鍛煉時應有專人陪護,防止跌倒的發生。功能鍛煉是骨科治療和護理的重要部分,是一項艱苦漫長的工作,功能鍛煉越早進行越好,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2.7 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前進行康復指導,囑其平時不能盤腿、不可彎腰拾物、不可坐矮凳子及矮沙發、入廁不易用蹲便。完全康復以后可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但不能急走和快跑,注意控制體重,防止下肢負擔過重。術后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以了解身體恢復情況。
3 結果
通過對18例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細致周到的術后護理、功能鍛煉及康復指導,最大限度地恢復了髖關節功能,減輕了患者痛苦和減少了住院費用,平均住院15d,無并發癥發生,術后2~3個月后均恢復行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