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環跳手法強刺激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療效。
方法:66例分為治療組36例,用環跳手法強刺激治療。對照組30例用針刺環跳、殷門穴、承扶、委中、承筋穴、腎俞、大腸俞,針后加電針治療。
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4%,直腿抬高試驗治療組總有效率91.6%。對照組總有效率80%,直腿抬高試驗對照組總有效率73.3%。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結論:環跳手法強刺激對治療坐骨神經痛有很強的鎮痛效果。
關鍵詞:環跳 手法強刺激 坐骨神經痛 直腿抬高試驗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27-02
病癥介紹: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病變,沿坐骨神經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側和足外側發生的疼痛癥狀群。若疼痛反復發作,日久會出現患側下肢肌肉萎縮,或出現跛行。坐骨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繼發性坐骨神經痛有可以分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經痛,現在以根性的坐骨神經痛的患者進行環跳手法強刺激。因為根性多見,病因以椎間盤突出最常見。
2011年3月—2011年10月,筆者采用環跳手法強刺激方法治療坐骨神經痛患者36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兩組病例均為門診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36例,對照組30例。治療療組36例中,年齡最小者23歲-最大者52歲;病程最短者10天,最長者1年。對照組30例中,年齡最小者24歲最大者58歲,病程最短者5天,最長者2年。兩組患者均經腰骶椎CT或MRI檢查,排除了腰骶椎腫瘤的疾病。治療組中根性痛36例。對照組中根性痛3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比較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的診斷標準:①疼痛位于坐骨神經分布區內并沿其通路放散;②在坐骨神經通路上的腰椎旁點、骶髂點、胭點、腓點、外踝點有壓痛;③直腿抬高試驗陽性;④下肢活動障礙,行動不便。
1.3 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③腰椎腫瘤、結核、滑脫者;④不適合手法治療者;⑤患者知情后表示不同意者。
1.4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2]修改擬定:
①痊愈:患者坐骨神經痛分布區域消失,直腿抬高試驗可以超過七十度。
②顯效:患者坐骨神經痛分布區域癥狀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達到六十度。
③有效:患者自覺癥狀減輕,直腿抬高試驗超過五十度。
④無效:患者自覺癥狀跟治療前一樣沒有改善。直腿抬高試驗仍低于三十度。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采用環跳手法強刺激操作:①患者的體位:左側坐骨神經痛則身體向右側臥位,同時使左下肢屈膝屈髖,暴露左側環跳穴;右側坐骨神經痛則身體向左側臥位,同時使右下肢屈膝屈髖,暴露右側環跳穴。②施術者體位:左側坐骨神經痛則站在患者右側;右側坐骨神經痛則站在患者左側。③施術:術者右手握實拳,腕關節自然放松,右手拳頭自上而下敲擊在環跳穴上,連續8到10次,后加拔罐治療。
2.2 對照組。采用針刺環跳穴、殷門穴、承扶、委中、承筋穴、腎俞、大腸俞。針后加電針。時間30分鐘。療程:針灸每日一次,10日一個療程。2組療程20日兩個療程。每療程間休息1日。
療效檢查時間:兩個療程治療后。治療期間禁忌:適當活動,應避免強體力勞動。
3 治療結果
3.1 統計學處理。數據用(X±S)表示,用SPSS13.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2 結果。見表1、表2。
4 體會
首先坐骨神經主干位于環跳穴深處,當坐骨神經出現問題時,就會有放射痛的產生,而環跳穴的位置剛好在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骨裂孔的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所以在環跳穴位上用手法強刺激可以直接刺激到坐骨神經的主干,并產生類似神經節阻滯的效果;并能夠產生向大腿、小腿、足部的放射,從而達到鎮痛的效果。而且此手法強刺激可以使臀大肌和梨狀肌得到放松,從而減輕對坐骨神經的卡壓癥狀,以達到治療坐骨神經痛。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
[2]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S].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