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致殘性病變,本文主要概述脊髓損傷的并發癥和康復指導,常見并發癥如泌尿系統的感染、自主神經反射紊亂、關節痙攣、位置性低血壓等。可見脊髓損傷的并發癥和康復指導從脊髓損傷開始進行,貫穿始終,以最大程度改善脊髓損傷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盡早回歸社會。
關鍵詞:脊髓損傷 心理護理 并發癥 康復指導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89-02
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的致殘性創傷,是指脊髓由于創傷、腫瘤、感染等因素造成脊髓內出血、水腫、炎癥反應,導致脊髓細胞壞死、軸突崩解,臨床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截癱或四肢癱瘓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所致的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等。脊髓損傷常常因病情突然、傷情嚴重、治療復雜、護理難度大、并發癥多等導致終身殘疾,但脊髓損傷也有一定的康復潛力,如能進行全面的康復治療則可以降低病死率,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恢復自理能力,使其“殘而不廢”,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生活,重回工作崗位上。[1]我科自2009~2011年收治典型病例12例,通過治療,心理護理,康復指導等,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本組12例,10例為外傷引起的脊髓損傷,并手術治療,2例為胸段狹窄給予手術治療。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齡最大56歲,最小22歲,病程1~3個月。
2 治療經過
首先確保病人的生命,對于外傷引起的急危重病人立即給予氧氣吸入(2L/min),持續心電監護,及時留置導尿,同時給予對癥治療。全麻下行胸管減壓術,脊髓受壓嚴重、瘀血、水腫、挫傷明顯,采取鋼板椎體固定,胸腔閉式引流,術中生命體征保持穩定,需要輸血者及時輸血。
3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面對突然的打擊產生應激,因擔心不能站起來而流露出煩躁不安、精神不振、恐懼、不思飲食、不言語,甚至憤怒等情緒,為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要從根本上解決病人的思想負擔,病人往往對治療持懷疑態度,擔心疾病的發展,這種情況直接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
4 脊髓損傷患者的并發癥
4.1 泌尿系統的并發癥。主要為排尿障礙和尿路感染,是脊髓損傷者面臨的嚴重問題,處理不當,可直接危及生命。因此,應加強排尿功能的訓練,建立適合患者的排尿方式,減少感染的發生。
4.2 自主神經反射紊亂。胸6以上脊髓損傷患者往往會發生自主神經反射紊亂,表現為突然出現的血壓升高、面部潮紅、頭痛、心動過緩和過度出汗等。其原因為膀脫或直腸脹滿、膀胱尿潴留和大便填塞等。需盡快找出和消除誘因,檢查膀胱是否充盈,導尿管是否通暢,直腸內有無過量糞便充填,有無嵌甲、壓瘡、痙攣、局部感染等,并及時予以解決,必要時應用降壓藥物等。
4.3 痙攣。脊髓損傷患者常見的并發癥,輕度痙攣對身體姿勢維持有幫助,但嚴重痙攣可導致患者肢體酸脹疼痛,關節攣縮、畸形,并增加異位骨化和骨折的發生率,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康復治療效果。可通過運動療法、理療、水療、藥物、手術治療等緩解痙攣。
4.4 關節攣縮。是關節周圍的皮膚、肌肉、肌腱等病變所致的運動障礙,表現為關節活動范圍受限,攣縮的治療應從預防開始,通過康復治療,多數患者能夠得以改善。
4.5 位置性低血壓。脊髓損傷患者由于頸部交感神經鏈受損,交感神經調節血壓的能力下降,在從平臥位到坐位或立位時,血壓低于臥位血壓,不能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定,導致腦供血不足。站立時收縮壓下降在30mmHg以上,為位置性低血壓。主要癥狀:眩暈、耳鳴、惡心、眼發黑、意識喪失等腦缺血癥狀。處理方法有定時變換體位;平臥時,頭抬高于30cm~50cm,隨著病情穩定,逐步抬高上身,從15、30、45度直至達到80、90度;適當主動或被動活動四肢;睡眠時,上身略高于下身;腰圍、彈力襪使用等。
5 康復指導
5.1 合理的體位。脊髓損傷患者由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每日臥床時間明顯增加,而臥床時的正確體位和體位變換對預防壓瘡,預防肢體攣縮和畸形,減少痙攣和保持關節活動度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不論是仰臥位還是側臥位均應保持癱瘓肢體的功能位:上肢用軟枕(20cm~35cm)支撐稍高于肩部水平,避免肩部水平,避免肩關節內收,肘關節稍伸直旋后位,腕關節微背屈,癱瘓下肢防止髖關節外旋,雙側大腿外側用軟枕(20cm~35cm)墊起,膝關節稍屈曲,膝下用小軟枕(15cm~25cm)支撐,踝關節保護脊屈位,要注意在尺神經,腓總神經等經過的骨性組織部位不要受壓,觀察其皮膚的顏色,仰臥位與側臥位相互交換,每2~3小時翻身1次。
5.2 適度的活動。脊髓損傷患者除注意合理的體位外,還要注意預防患者肌肉萎縮及各關節的僵硬、變形、攣縮,康復護理早期既要保持各關節的功能位,還要做一些適度的被動運動。對于四肢癱瘓患者來說在舒適的仰臥位下,對其雙上肢肩關節上舉180度范圍內適度被動運動,雙上肢肩關節外展90度范圍內適度被動運動。肘關節屈曲90度范圍內做屈曲被動運動,腕關節在90度范圍內活動,雙手做抓握被動運動,做對下肢防止早期髖關節外旋,膝關節在90度范圍內做屈曲被動活動,踝關節做適度屈伸被動活動,防止足下垂,1次/d,10min/次左右。
總之,脊髓損傷的患者在較長時間的康復治療中,要經受很多精神和身體上的痛苦,這往往導致患者心理失衡,行為消極,又渴望獲得同情和支持,希望得到良好的救治,以求早日康復。此時護理人員應掌握患者不同的心理反應,安慰開導患者,用良好的行為語言和職業道德服務于患者。正如古人所說:“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使患者相信自身的力量,消除內心的疑慮和雜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增強信心從而積極主動地配合康復治療,另外還要重視家屬對患者心理的影響,家屬對患者的態度是影響患者情緒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及時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隨時主動向家屬介紹其病情,提出指導性意見,引導家屬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患者,使患者增強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療。
參考文獻
[1] 江中群,姚榮惠.脊髓損傷患者的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1,15,3,249
[2] 李堅.早期康復治療對脊髓損傷并發癥的預防作用(附23例報告)[J].廣西醫學,2011,33,2,203-205
[3] 劉江,李先強.脊髓損傷的外科治療進展[J].山東醫藥,2010,50(15):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