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評價實施心理療法和陪伴分娩對分娩疼痛、方式及母嬰預后的影響。
方法:擬經陰道分娩的足月妊娠初產婦(均為單胎)200例,隨機分為心理療法組(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例。
結果:試驗組緊張、恐懼、孤獨感減輕,安全感增加;產程中疼痛的程度比對照組明顯減輕,精神放松及配合產程者明顯多余對照組;陰道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剖宮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產后出血率、新生兒窒息率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實施心理療法和陪伴分娩,達到分娩鎮痛的效果,降低剖宮產率,增加自然分娩率及改善母嬰預后。
關鍵詞:心理療法 陪伴分娩 效果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33-01
疼痛是分娩這個特殊生理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僅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還可激發體內的應激反應,導致一系列病理反應,直接影響產程進展、分娩方式和母嬰預后。一項對產婦需求的調查研究表明:愿意自然分娩的產婦占93.9%;93.6%的產婦認為產痛難以忍受,并表現緊張恐懼,希望減輕分娩時的疼痛;愿意陪伴分娩的產婦占83.1%;希望醫院提供單人產房的產婦占74.2%[1]。長期以來,如何使產婦在清醒狀態下無痛苦地分娩是人們的追求。作為產科醫務工作者,應該重視產婦的心理活動,使她們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順利分娩,確保母嬰安康。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來源。選取2011年1月~12月來我院住院擬經陰道分娩的足月妊娠初產婦(均為單胎)200例。均無嚴重的內科或產科合并癥及并發癥、有條件進行陰道分娩。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例。
1.2 方法。
1.2.1 兩組孕婦臨產前和分娩后2h內由專人填寫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精神狀態評分[2]。
1.2.2 試驗組孕婦入院后,由責任護士負責,向孕婦及家屬講解解剖、生理、妊娠與分娩等知識,解釋陪伴分娩的方法和目的。①丈夫(首選)或其他家屬在助產士的指導下陪伴分娩。②產婦出現規律宮縮后進入陪伴待產室(設置為單間,其內布置整潔、優雅、舒適)。選擇有經驗的助產士全程陪伴。a.感情支持:陪伴者全產程持續給予產婦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及持續性眼光與產婦交流、談心,介紹2種分娩方式的優、缺點,耐心細致地回答產婦及親屬提出的有關問題,結合產程進展的情況,講解自然分娩的生理過程,鼓勵產婦所做出的努力,并告知產程進展的情況。b.生理支持:產婦宮口<3cm時,鼓勵產婦自由行動,宮口>3cm后盡量采取半臥位,也可采取產婦認為舒適的體位,如坐位、蹲位、側臥位,避免平臥位。c.產后鼓勵產婦擁抱新生兒,促進母嬰緊密接觸。
1.2.3 對照組的孕婦入院后由主班護士負責各孕婦的護理工作。宮口開大2cm進入待產室待產,由當班助產士負責一個或幾個產婦產程的觀察及接生,無家屬陪伴。
1.3 觀察內容。
1.3.1 心理狀態。SAS、SDS(分數越高,焦慮、抑郁傾向越明顯)。
1.3.2 疼痛情況(參考WHO疼痛程度分級標準)。
1.3.3 產后出血量。以胎兒娩出后24h內失血量超過500ml為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
1.3.4 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剖宮產。
1.3.5 新生兒出生1minApgar評分:≤7分為窒息,8~10分為正常。
2 結果
3 討論
多數初產婦對分娩過程無體驗、無知識,對自己能否正常分娩及其胎兒是否健康過度關注。常規的待產室、分娩室都是與外界隔離的,產婦進入待產室后就與外界包括親人失去了聯系,產房頻繁叫嚷的噪音,加之產婦自身的恐懼以及宮縮逐漸變頻和增強,產婦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恐懼緊張增加疼痛,疼痛反過來又增加恐懼和緊張,極易造成心理性難產。通過臨床觀察,實施心理療法和陪伴分娩,孕產婦心理狀態相對穩定,分娩時緊張恐懼心理較無陪伴分娩產婦明顯弱化,達到了良好的分娩鎮痛的效果,降低剖宮產率、產后出血率及新生兒病率,提高了產科質量。
4 結論
本研究提示心理療法和陪伴分娩對孕產婦分娩有明顯影響,再一次證實了實施心理療法和陪伴分娩的優越性在于:積極調動產婦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分娩過程,情緒穩定,產力良好,產程縮短,達到了良好的分娩鎮痛的效果,避免了不必要的手術產和藥物鎮痛對母兒的不良影響,既加強了產時保健,使一切順其自然,利于母嬰健康,又能節省家屬和社會的開支,進一步證實了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對分娩的影響,提示臨床助產士應用心理療法為產婦提供情緒支持,減輕產婦的痛苦。
參考文獻
[1] 黃醒華,項小英,沈汝剛,等.自然分娩的產時服務模式探討.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7):385—387
[2] 王向東,主編.心理衛生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1:16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