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急救護理不同時期的急性重型顱腦損傷的方法及療效。
方法:根據不同的住院時間對急性重型顱腦損傷患者30例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于2011年1-3月收治的患者15例為對照組,2011年4-6月收治的患者15例為治療組。兩組都采用積極的急救護理措施,此外硬件與急救程序在治療組中有所調整。
結果:治療組的院前急救時間和預后都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急性重型顱腦損傷要求護士實行急救護理手段須快速準確,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關鍵詞:急性重型顱腦損傷 急救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131-02
急性重型顱腦損傷預后不理想,處理不當或判斷不準確誘發危重并發癥的幾率極高,在創傷性疾病中屬于程度較重類別。急性顱腦損傷的發生率無論在平時或戰時都很高,在外傷中僅次于四肢傷居第二位[1]。我國此類患者的數量在近五年內快速增加,而急救護理方法為影響患者的預后及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提高急救護理急性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質量,總結我院2011年1~6月收治的30例急重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方法,發現改良后的急救護理措施收到了較理想的結果,現報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30例急重顱腦損傷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5±7.35歲)。開放性顱腦損傷19例,閉合性顱腦損傷1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發病時間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急救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護理方法。
1.2.1.1 急救護理執行準確迅速。急救人員首先對患者的傷情做一個在初步判斷,快速對患者進行全身體檢,檢查是否有傷口污染、及其具體部位和嚴重程度,若病情嚴重需要快速進行處理清理,根據患者的傷情采用相應的搶救方式。口腔分泌物如痰液、嘔吐物、血塊等,維持正常的呼吸,呼吸機需備于一旁,若有需要可實施人工氣管插管。盡快將靜脈通路建立好,并輸血、輸液快速增加血容量,以維持全身血容量,按照先晶后膠的原則進行補液。對于較為嚴重的顱腦損傷患者,因其傷后復雜的生理變化和體差異,現在多強調根據患者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措施,辨證施治,以代替傳統的嚴格限制入水量和鈉鹽的液體療法[2]。其制劑主要有甘露醇、速尿、人血白蛋白等。院前急救必須要注意休克的控制,開放性傷口需迅速處理,止血須快,此外還須予以抗休克的相關治療。頭皮出血損傷在急性重型顱腦患者中較常見,一般需要進行壓迫止血,并用紗布和網帽進行簡單包扎,密切觀察中心靜脈壓、心率、血壓等,以便早期發現并發癥。患者的初步檢查,生命體征,現場處理經過,肢體活動、瞳孔、意識等情況須由護理人員一一進行準確及時的記錄,與醫師核對好口頭醫囑后再執行,防止用藥發生錯誤。
1.2.1.2 監測病情走向及各類體征。急性顱腦損傷有突變、易變、多變的特點,病情不易預測[3],現場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病情變化要有一定的了解,如此有利于搶救和藥物的調整。人體的意識狀態由腦干網狀結構和大腦皮質的所反映[4],急性顱腦損傷中患者的意識障礙是最常見的體征變化,故急救人員在搶救急重顱腦損傷患者時須重視以下事宜:有無二便失禁、咳嗽反應、角膜反射、四肢活動、顱內高壓體征、呼吸、意識、脈搏、血壓、瞳孔等變化。患者意識不清,一側肢體出現障礙,對側瞳孔散大,表明腦疝或顱內壓力增高;雙側瞳孔大小不定,光感差表明腦干受損;光感較差,雙側瞳孔均變小反映橋腦可能出現損傷;晚期腦疝光反應消失,瞳孔皆散大。問診時需問及嘔吐、頭痛等情況,有異常須立即通知醫師,及時對癥處理,以免延誤病情。
1.2.1.3 轉送患者快速安全。轉送患者的時間要掌握恰當,一般情況下,急重顱腦損傷患者的搶救實行就地進行,不宜搬動。若需轉運需及早進行,轉送時需保持呼吸道通暢,靜脈通道完整有效,使輸液繼續進行,必要時心電監護和吸氧。注意氣管插管的管道是否有阻塞、受壓、扭曲,減少運送過程中的震動、搖晃、顛簸,以保證平穩、安全、快速的將患者轉送床頭的高度需設置為20-35度,為防止擺動頭部須進行頸托固定,可用約束帶將煩躁不安的患者進行保護性約束,密切監測血壓、呼吸、脈搏。在轉運途中急救人員須與醫院內個相關科室隨時保持聯絡,使院內的搶救工作提前做好準備。
1.2.2 治療組護理方法。在治療組的基礎上,改進了硬件設施,此外,我院人員調配靈活,醫院特地對急救科醫師、護理人員進行了專業化培訓,優化組合設備和急救醫護人員。改進了急救流程,開放綠色通道,全程急救單元配合。從院前120至急診科搶救至醫技科室檢查最后至急診手術或神經外科病房,其急救重點強調各項檢查、急救、術前準備應同時進行,以節省時間,提高搶救效率。
1.3 評價指標。兩組患者的預后及院前急救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利用統計軟件SPSS13.0進行統計,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急救兩組患者的時間比較。
表1顯示,院前急救對照組時間較治療組明顯增多,兩組急救時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預后比較。
全部患者進行6個月的隨訪,結果表明顱腦損傷患者對照組預后生存率顯著低于治療組(P<0.05)。
3 討論
3.1 發展快、復雜度高、致死快、合并傷多、隱蔽性強、危險性、發病快等是急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表現特征[3]。院前及急診急救與護理實施正確及時,可為患者的各項重要器官的修復爭取寶貴的時間,術前準備快速高效的進行對疾病的預后影響較大,且可減少死亡率和致殘率。通過問診、體格檢查等方法對患者的病情作出初步判斷,以免耽擱救治,時間段在搶救中尤為重要。
3.2 頭部傷口包扎在院前急救時實行,使腦組織膨出部分不致損壞,還可防止再次污染創面和對失血性休克進行有效的控制[3]。患者平臥,頭部抬高10-15°以減輕局部的充血狀態,保持安靜,在轉運時頭部使用頸托固定,確保行車途中患者頭部不受震動和擺動。有顱內壓增高表現者,床頭抬高15-30°可降低顱內壓。誤吸或嘔吐在處于昏迷狀態的顱腦損傷患者中發生較多,往往會阻塞呼吸道,引發呼吸系統癥狀。呼吸道阻塞亦可由舌后墜和下頜松馳造[6],且癥狀一般都較嚴重。口腔內分泌物、義齒、嘔吐物需予以清理,使患者下頜抬高,頭往一側偏,建立通暢的呼吸道,必要時給氧且氧流量5L/min。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會出現腦水腫、腦血液循環障礙、腦組織的缺血、缺氧,持續時間過長,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7]。
3.3 丘腦下部、腦干及廣泛的腦損傷后,使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強,胃黏膜血管痙攣,胃液pH值下降,形成應激性、多發性潰瘍出血,早期患者多有呃逆或突然嘔血現象[8]。及時對此類患者早期征象的識別,如頻繁呃逆、反復嘔血,客觀及時地詢問并觀察大便情況,及時送檢,對于判斷此類患者,避免出血加重、改善預后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9]。
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使其有信心戰勝疾病,也能和醫護人員密切良好的配合。本文研究表明,院前急救時間治療組平均為(11.5±4.2)min,對照組為(22.3±3.9)min,院前急救時間對照組較治療組顯著增加,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6個月隨訪期過后,對照組生存率預后低于治療組(P<0.05)。故早期及時準確的個性化綜合院前護理,可提高急性重型顱腦損傷的存活率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79
[2] 曹美鴻.嚴重腦外傷液體療法的新觀點.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02,1(2):100-103
[3] 陳綺堅,吳秀娟,唐君.急性顱腦損傷的急救護理措施[J].貴陽中醫學院報,2012,34(3):129-130
[4] 黃佩娟.重型顱腦損傷病人常見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按摩與導引,2007,23(7):45-46
[5] 石良瑛.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的院前急救與護理分析[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0,8(1):74-75
[6] 王誠,卓志平,周焜,等.特重型顱腦損傷的治療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2):1120-1122
[7] 王愛萍,程林英,羅凱玉.重型顱腦損傷38例患者院前急救的護理體會[J].山西醫藥雜志,2007,36(11):916-917
[8] 周宗芳.顱腦損傷所致應激性潰瘍出血的預見性護理.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26
[9] 徐紅玉,馬新莉.98例開放性顱腦損傷患者的急救與護理體會.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