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針灸在失眠中的療效。
方法:臨床隨訪38例失眠患者針灸療效。
結果:顯效32例,好轉6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結論:針灸在失眠中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失眠 針灸 全息療法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188-01
失眠在《內經》中稱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難,或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不深,嚴重者徹夜不眠為特征的病證。
西醫認為是由于長期過度的緊張腦力勞動。強烈的思想情緒波動,久病后體質虛弱等,使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相互失衡,導致大腦皮層功能活動紊亂而致。
針灸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獨特方法,在治療失眠上有顯著療效,本文根據自己多年臨床經驗,現將針灸選穴對臨床失眠治療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本組38例病例均系門診病例,男26例,女12例,年齡最小21歲,最高63歲。病程短者有1周余,長者達10余年之久。
1.2 診斷標準。經常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甚則徹夜不眠。
1.3 病情分析。肝火擾心者有12例,占31.6%;痰熱內擾4例,占10.5%;心腎不交7,占18.4%;心脾兩虛5,占13.2%;心膽氣虛分型10,占26.3%。
2 辯證分型
肝火擾心常:多由惱怒煩悶而生,表現為少寐,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痰熱內擾:由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導致腸胃受熱,痰熱上擾。表現為不寐、頭重、胸悶、心煩、喛氣、吞酸、不思飲食,苔黃膩,脈滑數。
心腎不交:多因身體虛精虧,縱欲過度,遺精,使腎陰耗竭,心火獨亢,表現為心煩不寐,五心煩熱,耳鳴健忘,舌紅,脈細數。
心脾兩虛:由于年邁體虛,勞心傷神或久病大病之后,引起氣虛血虧,表現為多夢易醒,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黃色少華,舌淡苔溥,脈細弱。
心膽氣虛分型:由于突然受驚,或耳聞巨響,目暏異物,或涉險臨危,表現為噩夢驚擾,夜寐易醒,膽怯心悸,遇事易驚,舌淡脈細弦。
3 治療方法
遵循局部選穴,循經取穴,及經外取穴相結合的原則,以足厥陰肝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為主。主穴:太沖穴,二間穴,神門穴,失眠穴。配穴:肝火擾心加曲池;痰熱內擾加豐隆,內庭;心脾兩虛加心俞,脾俞;心腎不交加心俞,腎俞;心膽氣虛加心俞,膽俞。
4 操作方法
針具,穴位常規消毒,選用30號1-2寸不銹鋼毫針。手法:主穴平補平瀉,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間隔3天,一般為1-2療程。
5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某,男,35歲,工人,于2010年11月6日出診,患者訴一個月前因酒醉后昏迷,入院治療好轉后出院,始出現每夜入睡困難,輾轉反側,恐疑醉后昏迷自身留有后遺病,睡后易驚醒,查體:神清,面色稍白,舌淡脈細弦。西醫診斷:失眠;中醫診斷:不寐(心膽氣虛)。按以上選穴針刺,3天后,患者訴入睡較前明顯好轉,10天后患者訴病情已經痊愈。出院后隨訪至寫稿時無再發。
6 方義
心主神,神門為心經原穴,故取心經原穴以寧心安神;肝為“將軍之官”,主怒,太沖為肝經原穴,故取之平肝瀉火寧心;腦為元神之府,據張穎清生物全息療法解析,二間對應人體頭部,故可調理腦神。安眠穴鎮靜安神,故不眠自愈。
7 結果及體會
38例患者中顯效32例,好轉6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可見針灸在失眠治療中具有顯著療效,值得推廣應用,但需根據患者病情,采取適當有效的治療方案,不能千篇一律模式化。
參考文獻
[1] 張穎清.生物全息診療法.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
[2] 石學敏.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