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討雙師制帶教模式在急診病房護理帶教中的重要價值。
方法:以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4月期間共進入急診病房中進行實習的30位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并運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所有的護理人員分為兩組,對照組的護理人員運用傳統的帶教模式來進行帶教,而觀察組的護理人員則運用雙師制帶教模式來對護理人員進行臨床帶教,對比兩組護理人員的工作效果。
結果:觀察組護理人員的工作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護理人員的工作效果,其不僅有效的保障了急診病房帶教計劃的有效落實,增強了科室對于實習護理人員的管理,更加有效提高了實習護理人員的臨床工作能力。
結論:在急診病房護理中,運用雙師制帶教模式不僅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實習護理人員分配學習機會,更加有助于實習護理人員工作能力的提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雙師制帶教模式 急診病房護理帶教 臨床價值 分析研究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218-01
急診病房作為醫院眾多科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護理任務具有工作緊急、危重與復雜等特點,帶教的工作與其他的科室相比具有較大的挑戰性。為了進一步研究并探討雙師制帶教模式在急診病房護理帶教中的重要臨床價值,我院特以2008年10月—2012年4月期間共進入急診病房中進行實習的30位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并對其進行了較為科學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現將詳細的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本項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4月期間共進入急診病房中進行實習的30位護理人員,其年齡為21—2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4.5歲。運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所有的實習護理人員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分別由15例實習的護理人員構成,兩組護理人員在性別、年齡以及學歷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的護理人員運用傳統的帶教模式來進行帶教,而實驗組的護理人員則運用雙師制帶教模式來對護理人員進行臨床帶教,其具體的帶教方式如下:
由科室競爭上崗的帶教老師以及指導老師來進行帶教的工作,實行一對一的模式,以崗位帶教,一名實習的護理人員由一位指導老師帶教一周,之后進行為期四周的實習,且每名實習的護理人員在急診病房的實習期間由四位老師共同帶教,使得所有的實習護理人員均能夠得到專人帶教所帶來的好處,又可以同時避免跟隨一位帶教老師所帶來的專業片面影響。所有的帶教老師均為我院工作3年以上,且具有大專學歷、由個人寫出書面申請之后經過科室小組對其專業知識的考核之后所確定的。
1.3 效果評價。在所有的實習護理人員完成為期四周的實習之后,對所有的護理人員進行科學的問卷調查,該項問卷的基本內容包括:實習護理人員的實習計劃是否順利的完成、對帶教教師是否滿意、實習安排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對于實習的綜合評價等。并于此同時對兩組實習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的書面以及技能考核,以充分的了解其實習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性,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者實習護理人員無論在臨床實習的滿意度還是在各級考試成績等方面均顯著優于
對照組的實習護理人員,其不僅有效的保障了急診病房帶教計劃的有效落實,增強了科室對于實習護理人員的管理,更加有效提高了實習護理人員的臨床工作能力,其詳細的數據統計分析情況請見表1與表2。
3 討論
雙師制帶教模式已經成為現代護理中極為重要的一種帶教模式了,它不僅有助于在最短的時間內培訓實習的護理人員,更加有助于實習護理人員的學習以及工作效果的提高,是現代的護理帶教中首選的帶教模式。近些年來,我院的急診科室通過大力的推行由護士長全局管理雙師制帶教模式,從而不斷的提高了科室的教學質量,帶教的老師能夠全面的了解實習護理人員的各方面狀況,從而為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極大的提高了實習護理人員實習的滿意度。
實習的護理人員在實習的過程中不僅有帶教老師,更加有崗位指導老師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在實習的質量上得到了雙重的保障。此外,實習的護理人員跟隨不同的指導教師進行學習,可以有效的進行優勢互補,從而避免傳統帶教中跟隨一位指導老師所帶來的片面影響。帶教老師均是科室中具有一定資歷與專業水準的護理人員,通過爭相競崗來選拔指導老師激發了廣大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使全科的護理人員意識到不斷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總而言之,雙師制帶教模式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帶教模式,值得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姜永梅,王淑云,柳國芳,等.雙師制帶教模式在急診病房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5(9):3474—3475
[2] 王惠娟.神經外科護理實習人員臨床帶教中的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0):2406
[3] 鄭鴻.不同帶教模式下護理臨床實習效果比較[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5):122—123